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张明山是泥人张的创始人,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技艺高深、触手成像”。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莆田留青竹刻是利用薄似纸张的竹皮不同层次的颜色表面,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的竹刻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留青竹刻因竹皮为黄色,竹肌为红色,年长月久,犹如初熟之樱桃、抛光之琥珀,颇受民众青睐;因格调清雅、技法精湛,常为文人雅士所藏玩,在我国工艺美术界享有盛誉。 福建多丘陵,竹子遍布。福建的兴化(旧时的兴化地区包括莆田、仙游,以及福清南部、惠安北部、永春、德化、永泰的一部分地域)竹刻早在宋明时代就自成流派,当时的雕刻艺术以浅浮雕...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竹雕是以毛竹为原料,在徽州地区山水环境和区域文化中形成的传统雕刻艺术,是中国竹刻技艺的一个重要流派,流传于今安徽省黄山市(原徽州地区)。黄山市山多岭密,自然环境适合毛竹生长,雕刻出的作品有纤维的变化和色差之美,优美的地域风光,为徽州竹雕提供了雕刻题材。徽州文化造就了一代代文人学者、画坛巨匠和工艺大师,赋予了徽州竹雕丰富的艺术旨趣及审美情趣。明清时期徽州竹雕发展兴盛,有文献记载的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流芳、程嘉燧、张立夫、李希乔、方洁和程文在等人。 徽州竹...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江安县      江安地处川南,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竹类生长。数量、品种繁多的竹类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源条件,也为江安竹簧工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江安竹簧工艺历史悠久,明代正德年间即已达到兴盛。1915年,江安竹簧作品《花篮》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优胜奖,由此开始走向世界,蜚声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江安竹簧工艺进入转折、复兴期,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江安竹簧制品有竹簧、竹筷...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      黄岩翻簧竹雕是浙江省黄岩地区民间传统的工艺品种,它始创于清代同治九年 (1870),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黄岩是国内最早创制翻簧竹雕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目前保存这一手工艺流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翻簧竹雕因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雕刻而得名,亦称“贴簧”、“反簧”。其工艺是将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压、刨、晒等工序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配上红木等其他装饰材料,制成花瓶、茶叶盒、笔筒、台屏...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常州市      留青竹刻是江苏省常州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末时期,常州留青竹刻即在国内稳占鳌头,独负盛名。近现代以来,常州留青竹刻名家辈出,精品迭现,形成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徐素白在吸收前辈竹刻艺术的基础上,用刻刀再现沪上书画家的名作,将留青竹刻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白士风作品刀法流利,刻工精细,风格古朴淡雅,韵味十足。   常州留青竹刻产品有工艺台屏、工艺挂屏、工艺笔筒和臂搁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嘉定区      嘉定竹刻工艺流传于上海市嘉定地区,嘉定位于上海西北部,北依浏河,盛产竹子。嘉定竹刻技艺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   朱鹤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使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观赏艺术。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均继承上辈竹刻技艺,并推陈出新。朱缨的刀法比朱鹤更为丰富,而朱稚征的成就更进一步超过了父祖辈,刀法神妙,风格简洁精雅,古朴淳...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萍乡市      湘东傩面具是优秀的民间传统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湘东为“江南煤都”萍乡所辖,是江西的西大门。据处士赖明德口述,湘东傩面具的雕刻技艺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代雕法比较粗陋,宋代雕法比较精细。现存湘东傩面具雕刻技法在清代时由湖南传入,在湘东已传至三代,主要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用这种手法雕刻的面具风格古朴细腻,工艺复杂讲究,目前的传承人能够雕刻440只完整的宋代人形傩面。   湘东傩面具的品种较多,从原料加...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泰顺木偶头雕刻是流传于浙江省泰顺县的木偶造型艺术。南宋末年,提线木偶戏自杭州传入泰顺,先是有木偶戏提线艺人兼雕刻木偶头,明清时期出现木偶头专业雕刻艺人。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有关木偶师爷显灵的故事。明清时期的泰顺木偶头雕刻达到较高水平,并以“雕工精细简练、开相文静秀美、脸谱描绘简洁朴素、粉彩工艺细致讲究、木偶人物性格各异”而著称。 泰顺木偶头雕刻将雕刻手法和彩绘技艺相结合,先用樟木或其他质地较细腻的杂木雕刻成型,后施以粉彩工艺。雕刻口诀是:劈四方,定中心,找三角...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木偶头是深受世人喜爱的民间艺术珍品,木偶头雕刻源自传统的木偶神像雕刻。   泉州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雕刻能手,其中崛起于20世纪前半期的江加走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现代雕刻大师。江加走(1871—1954),字长清,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人,其父江金榜是一位雕刻粉彩木偶头像的民间艺人。江加走11岁开始随父学艺,18岁继承父业,发展创作出285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其中250种均有称谓,此外还制作了十余种不同式样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