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天桥摔跤
2018.12.14
天桥摔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宣武区      根据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至清代这一运动得到极大发展,清廷设立善扑营,摔跤称为“官跤”,达到较高水平。清朝被推翻后,威震善扑营的“官腿”头扑户瑞五爷和宛八爷(宛永顺)在天桥红庙(金钟庙的下院)开设跤馆,收弟子朱六、魏德海、李连峰、沈友三、满广田、宝善林、孙宝才、何生等人。从此,“官跤”融入民间,统称为“掼跤”。   20世纪20年代,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1900—1965)在...
查看更多
摔跤(朝鲜族摔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吉市      摔跤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竞技运动。朝鲜族摔跤有着自己独特的比赛形式和文化特色。   传统朝鲜族摔跤分为攻击式和回旋防御式。在此基础上能够变化出上百种进攻、防御组合技术。   朝鲜族摔跤一般根据参赛人数先进行预赛,选拔出八强或六强参加决赛。最后举行的冠亚军决赛,是整场比赛的高潮部分。为了鼓舞摔跤选手的士气、活跃赛场气氛,决赛前先将比赛的奖品—披红挂彩的大黄牛,绕场一周,并拴在场...
查看更多
摔跤(彝族摔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摔跤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比较常见,在云南省尤以彝族为甚。其中,石林县和元谋县彝族摔跤活动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最受群众欢迎。   元谋县小凉山乡彝族摔跤,彝语称为“格”,表示力量、技术的意思,是一项古老的为广大青少年男子喜爱的体育运动,它能强健身体,鼓舞斗志,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给大家带来欢乐。摔跤表现着彝族人民的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精神,与彝族自古尚武的观念和习俗密切相关...
查看更多
摔跤(维吾尔族且力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岳普湖县      “且力西”在现代维吾尔语中的含义是“搏斗、较量”,是维吾尔族先民尚武、强壮体魄、崇敬英雄等民俗传统的遗存。   维吾尔族且力西是一项传统体育,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田、阿克苏、吐鲁番、喀什岳普湖县、英吉沙县、麦盖提县、巴楚县等地维吾尔族聚居区。维吾尔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人们生活朴实,每到春天来临时、农闲时以及重大节庆日在田间地头、农民家中、沙滩上都自发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查看更多
沙力搏尔式摔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是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沙力搏尔式摔跤在阿拉善盟各苏木镇和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广为盛兴。   根据世代相传的“朝力布尔”系法和出土的匈奴时期的文物图案以及《江格尔英雄传》记载证明,沙力搏尔式摔跤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沙力搏尔”一词是裤子的意思。沙力搏尔式摔跤...
查看更多
峨眉武术
2018.12.14
峨眉武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峨眉山市      峨眉武术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武术的总称。峨眉武术发祥于峨眉山,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门派达八十多个,拳种、拳路成百上千,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 峨眉武术通过与峨眉山的佛、道、儒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起源于殷商时期,至南宋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它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动作似快而慢,快慢相间,似柔而刚,刚柔相济。目前峨眉武术仍存在68个门...
查看更多
红拳
2018.12.14
红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      红拳是起源并流传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影响遍及西北、西南、中原、东北等地区,流派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红拳套势有小红拳、大红拳、太祖红拳、中红拳、太宗红拳、二路红拳、粉红拳、老红拳、长小红拳、月明红拳、关东红拳、关西红拳等三十六路。红拳器械有枪术、棍术、鞭杆、刀术、大小链枷、春秋大刀、线锤等约四十余套。其中枪术完整保留了明代六合大枪枪法,包括大闪杆、小闪杆、大六合、小六合、推红六合...
查看更多
八卦掌
2018.12.14
八卦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廊坊市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系由河北省文安县人董海川所创,目前在北京、河北、山东、辽宁、吉林、湖北等地都有传承。这是一种把攻防招数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圈走转之中的拳术,自清朝末叶传世以来,不断得到发展完善。   八卦掌向左沿圈绕走称为“阳仪”,向右沿圈绕走称为“阴仪”,其他种种变化和作用都是将攻防招术或一定的锻炼方法融于沿圈走转之中,对敌时需要不停地走转以与对手周旋,避实就虚,避正寻斜,讲究...
查看更多
八卦掌
2018.12.14
八卦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八卦掌,初称“转掌”,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创自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董海川。董自幼好武,云游四方,遍访名师高友,晚年定居于北京,以幼习拳技为基础,取多家武术精华和步式导引锻炼方法,结合易理,创编出了将掌法变换融入绕圆走转之中的八卦掌法。并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北京收徒传技。   八卦掌的运动特征是以掌代拳,步走圆形。主要内容包括有老八掌、六十四掌,以及趟泥步、定势转掌等练功方法。还有子午鸳鸯钺、鸡爪...
查看更多
八卦掌
2018.12.14
八卦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固安县      八卦掌,初名“转掌”,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创自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董海川。董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京畿收徒传技。   刘式八卦掌的创始人刘宝珍,京南固安县人,自幼习武,擅戳脚,功高艺厚。清末在顺天府充御马快,足力特强,又擅腿法,人称“飞腿刘”。固安县地处京畿,毗邻文安。清同治年间,董海川八卦掌崛起武坛,刘宝珍又拜董海川为师研习八卦掌,尤精械长量重的八卦转刀,遂以“飞刀刘”享名于世。   八卦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