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瑶族盘王节
2018.12.14
瑶族盘王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韶关市 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今天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过山瑶的“盘王节”,又称“还盘王愿”,有单家独户举行的,也有全村人举行的。盘王节的限期包括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两种,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
查看更多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2018.12.14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世代以狩猎和游猎为生。这种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传统节日——古伦木沓节。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古伦木沓节由祭祀火神的仪式演变而来。自古以来,鄂伦春人每到年节或吉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并焚香跪拜祷告,以求火神保佑平安;饭前还要向火塘洒酒抛肉,以示供奉。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
查看更多
三月三(报京三月三)
2018.12.14
三月三(报京三月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报京三月三,是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的侗族传统节日,又名“播种节”,俗称“讨葱蒜”。关于报京三月三的起源,存在两种传说。其一关乎耕种,侗家原以桐子树开花定播种时节,有年桐子未开花,导致误农时闹饥荒,此后寨老定三月三为播种日。其二与爱情有关,一对侗族男女为争取自由婚姻而殉情,为纪念他们,未婚男青年三月三到洗葱塘边向心上人讨笆篓(竹篾编成的小篓)、葱蒜定情,因此三月三也被称作报京侗族的“讨葱蒜”。 报京三月三的核心区为报京侗族大寨,分为上寨、中寨、下寨。流...
查看更多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2018.12.14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三月三,是壮族民众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构建的一个集祭祖先、祀玄天、拜龙母、会男女等诸多民俗活动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旧称“武缘”,位于南宁市北部,是壮族三月三的主要流传区域。 三月三是古代上巳节。三月祭祖是壮族流传久远的民间传统。明清时期,这一传统受民间道教真武信仰影响,由三月三祀真武迎神赛会形成壮族民间节日。清道光《上思州志》卷七记载:“上巳日无所为修禊。乡民炊糯为饭,以野树叶渍汁染之作红黄色或乌色,以祀先祖。”《武缘县图经》卷三载...
查看更多
黎族三月三节
2018.12.14
黎族三月三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五指山市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称,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
查看更多
景颇族目瑙纵歌
2018.12.14
景颇族目瑙纵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陇川县 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 目瑙纵歌产生年代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目瑙纵歌的最主要活动是跳目瑙纵歌舞,正式活动前,人们在舞场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来祭祀太阳和指示舞蹈路线。柱侧置刀、矛,象征人民强悍刚毅的性格。根据目瑙舞起源于鸟类舞的传说,在柱档两端设木雕犀鸟、孔雀各一只。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命常青。上方挂有...
查看更多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2018.12.14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赫章县 彝族火把节是贵州省赫章县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彝族是赫章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当地彝语称火把节为“朵扔吉”,节日起源、节期与节日活动与各地彝族火把节相同,主要流行于彝族聚居村寨。 该项目对于增强本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也有民族学、民俗学、天文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查看更多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2018.12.14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楚雄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因此又称过大年。 有的学者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查看更多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2018.12.14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楚雄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因此又称过大年。 有的学者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查看更多
锡伯族西迁节
2018.12.14
锡伯族西迁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的西迁节,俗称“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之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开展各种活动,以隆重纪念祖先的英雄业绩,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
查看更多
1
1254
1255
1256
1257
1258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