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傣族泼水节
2018.12.14
傣族泼水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泼水节是世居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清明节后第七至第十天。   泼水节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在傣族稻作文明基础上融汇11至13世纪南传的上座部佛教而逐渐形成的,是南传佛教宗教仪式与德宏傣族传统礼仪相结合的产物,呈现着傣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泼水节的活动形式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活动包括民众采花、信众赕佛、祭...
查看更多
傣族泼水节
2018.12.14
傣族泼水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
查看更多
京族哈节 
2018.12.14
京族哈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      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也称“唱哈节”。“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的意思。各地京族哈节日期不一样,或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各地都有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物——哈亭。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说称:古...
查看更多
重阳节(上蔡重阳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上蔡县      上蔡重阳习俗是河南省上蔡县传统重阳民俗仪式的活态存续。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有九月九日“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可以免灾的故事,传说故事主人公桓景登高处即今上蔡县城所在的芦岗。   目前上蔡保留的重阳节习俗有:1.重阳节之前家家户户采菊酿酒以备次年之用。2.重阳节前夕家家户户缝制、佩带茱萸绛囊。3.重阳节日家家忌荤食素。4.重阳节清晨家家户户登高,午饮菊花酒,食重阳糕。5.老人七十九,儿孙...
查看更多
重阳节(皇城村重阳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阳城县      皇城村重阳节习俗是流传在山西省阳城县以皇城村为核心区域的民众举行的传统敬老民俗活动。   自明代正德十年(1515)起,皇城村就形成过重阳的习俗,祭祖敬老、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吟诗唱词,蔚然成风,传承至今。   农历九月九日,以皇城村为中心,阳城县所有乡镇以及沁水、泽州的村镇都有丰富多彩的“养老、敬老、爱老、助老”活动。传统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近年来还恢复了大规模的物资交流活动及各种民间文体活动...
查看更多
重阳节
2018.12.14
重阳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又称“重九”。重九成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汉代。《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伴有形式多样的习俗。   重阳节期间,民间要举行各种活动,其中包括登高、采药、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围猎、射柳、放风筝、蹴鞠、吃重阳糕、妇女回娘家、孝敬老人等。重阳节期间的制作和作品也非常丰富,主要有茱萸、菊花、菊...
查看更多
中秋节(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又称“烧瓦子灯”“烧宝塔”“烧瓦塔”“烧梵塔”,是广泛流行于闽粤赣地区的一种民间祈福习俗。吉安地区的中秋烧塔习俗历史源远流长。据清道光年间《万安县志》记载:“儿童拾瓦片堆塔高数尺,夜间小锣鼓沿门化矛烧塔,烧至通红,会饮赏月。”清同治年间的《龙泉县志》也有相关记载:“小儿累碎瓦为浮屠,鳞差(次)角锐,积薪燃之,曰‘烧宝塔’。”此外,《吉安县志》(1941年版)、《安福县志》(1995年版)等文献也提及这一习俗。 江西省安福县,地处古庐陵郡辖...
查看更多
中秋节(朝鲜族秋夕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秋节是朝鲜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秋夕”或“嘉徘”。“秋夕”一词源于古代天子“春祭朝日,秋祭夕月”的习俗。在辽宁省铁岭市的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等地朝鲜族居住区,世代传承着秋夕节诸多传统习俗。 关于秋夕节起源,据12世纪《三国史记》记载,新罗第三代王儒理王九年(32年),六部各派两名宫女带领妇女分两伙,从七月十六日起进行绩麻比赛,八月十五按织布数量定胜负,输方以美酒佳肴款待赢方,此游戏称为“嘉徘”。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民间织布比赛已不再流行,但铁岭...
查看更多
中秋节(大坑舞火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北面沿海客家村落为驱瘟祈福每年定期举行的庆贺中秋节民俗活动。相传在光绪六年(1880),大坑发生瘟疫,村民扎做一条火龙巡游社区,燃放爆竹,驱除瘟疫,由此形成舞火龙习俗。   活动在中秋节前后三个晚上举行。大坑的居民每年都扎做新的火龙,农历八月十四晚上在供奉观音的莲花宫内为火龙进行开光仪式。之后连续三个晚上以顺时针方向巡游大坑的所有街道。   八月十六晚上举行“游大运...
查看更多
中秋节(秋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秋夕曾是朝鲜民族“一年最重之名节”。朝鲜族世代传承这一节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朝鲜族中秋节习俗。   朝鲜族秋夕节以祭祖扫墓为先。秋夕之日,人们首先要到墓地割除坟上的杂草,而后陈设祭品举行祭祀。秋夕节庆隆重,宰牛备酒,各家都用刚收获的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举行秋千、跳板、摔跤等传统民俗活动。社区民众踊跃参加,节期持续数日。   秋夕保留着朝鲜族鲜明的民族习俗特色,同时,与其他民族相互了解、共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