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文化部正式部署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其他新闻
研修研习培训试点学校学员作品   1月13日,由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总结会在江苏苏州举行。   会议对未来一个时期实施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做了正式部署。文化部将编制和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6—2020)》。在未来5年内,文化部和教育部将逐步扩大参与范围,鼓励更多高校和设计企业及相关单位参加该计划。   会上,文化部正式公布了57所2016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
查看更多
让更多人了解京剧爱京剧——访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
人物
    袁慧琴剧照   前不久,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袁慧琴,参加了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的“文化中国”艺术团赴美慰侨演出。说起此事,她感慨万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巡演,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京剧会勾起异乡人的乡愁”   袁慧琴在国内是著名的“千面老旦”,是京剧界的“角儿”。尽管曾多次出国演出,但京剧在海外是否会受欢迎,尤其是美国当地对京剧的接受程度如何,一开始她心里也没底。没想到,每到一个城市演出,当地观众热情洋溢的脸庞、手舞...
查看更多
民间染织遗产:就地保护就近研究
专题报道
    旧时的包袱布上,印有“喜鹊登梅”的图案,古朴而素美   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染织传统,民间印染作为一种乡土艺术,与特定的气候、土壤、劳作和栖居方式密不可分。民间印染作为仍然在延续的无形文化遗产,作为地域文化的血脉和基因,亟待得到就地保护和就近研究。近日,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在江苏南通挂牌成立,将协同同时成立的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对中华三千年来珍贵的染织技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和传承。“土布上的蓝花是乡间盛开的野花,是走进城市、走向现代生活的...
查看更多
激发“非遗”传承内在活力
专题报道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5年。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如何培养传承人便是其中之一。   1月13日,由文化部主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总结会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300余人与会,围绕“非遗”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等话题展开研讨。   文化...
查看更多
腊八节的宗教与饮食文化
专题报道
   佛教每年以施予腊八粥的形式,来纪念佛祖成道日   2016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初八,为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当天,也是佛教重要的节日——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佛教每年以施予腊八粥的形式,来纪念佛祖成道日。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历经六年苦修,每日仅食一麻一麦。后接受牧女供养的“乳糜”而恢复体力,从而彻悟成道,这一日正是腊月初八。所以,在佛教中腊八节也是佛祖“成道日”。     佛教每年以施予腊八粥的形式,来纪念佛祖成道日...
查看更多
内蒙古 跑好非遗传承的接力赛
专题报道
   国家级非遗项目马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展示。 来自阿拉善盟的非遗传承人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表演节目。本报记者 刘春 摄  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祭驼仪式。 国家级非遗项目鄂尔多斯婚礼。     近几个月,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蒙古族长调民歌、四胡、马头琴音乐、蒙古族服饰、好来宝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8名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采录,每位传承人口述采访时长在5小时以上。抢救性记录工作形成的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影音及图书资料,进行...
查看更多
文化部、教育部共同部署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相关资讯
1月13日,文化部在苏州召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总结会。 图为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马思伟 摄 图为会议间隙,项兆伦副部长参观苏州工艺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成果汇报展。 黄新宇 摄 1月13日,文化部在苏州召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总结会。 图为总结会现场...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方志机构的作用
论坛
  方志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德庆民间舞蹈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方式,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其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解放后首部《德庆县志》(199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尽管当时并未出现“非遗”的概念,但该志书却在“文化篇”中较为详尽地记述了德庆的民间舞蹈,为存史和保护文化资源作出了贡献。   本文试以德庆...
查看更多
中国非遗:批评之于传承的推动作用
论坛
  如今,湘西大山里的老农也开始使用微信了,而且微信成为森林里为数不多的人家一种普遍的沟通交流方式。当经济全球化如洪流扫荡至中国的各个角落的时候,中国的民族民间文艺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而不是像自然物种一样任其被裹挟消失?   12月25日,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现状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希望能够借助新成立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加强民族民间文艺的理论建设,以评论为主要的文化传播和参与方式,让民族民间...
查看更多
仁布县江嘎尔藏戏:蓝面具藏戏的职业戏班
专题报道
    历史溯源   日喀则是蓝面具藏戏的故乡,江嘎尔藏戏是日喀则三大著名藏戏流派之一,全称叫“班典江嘎尔曲宗”。因产生和流传于现今仁布县仁布乡江嘎尔曲宗而得名。   江嘎尔藏戏表演时多戴面具,配有法号、铜钹、三弦等乐器伴奏。表演过程集歌唱、舞蹈和道白于一体,它的唱腔高亢深厚、古朴粗犷,舞蹈动作优美、节奏悠缓,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传颂。   江嘎尔藏戏相传创建于明代帕竹地方政权时期。江嘎尔是蓝面具藏戏著名的职业戏班。江嘎尔藏戏是典型的色钦喇嘛藏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