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6   星期三   农历六月廿二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池州市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
查看更多
永安大腔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永安市      永安大腔戏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因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明景泰年间,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并向当地艺人学习弋阳腔,而后结合本地的山歌、小调及道士音乐,创立了大腔戏班。随着熊姓家族部分成员向周边地区的迁徙,大腔戏传播到了大田、尤溪、沙县等地。   永安大腔戏的传统剧目有一百多个,常演的有《白兔记》、《金印记》、《中三元》、《葵花记...
查看更多
棕扇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棕扇舞是哈尼族传统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与元江两县交界的哈尼族村寨。   在哈尼族的昂玛突(祭祖节)、库扎扎(六月节)、扎勒特(十月节)等传统节日及人生礼仪活动中,人们都要盛装酒宴对歌舞蹈,双手各持一柄棕树叶跳棕扇舞。   棕扇舞有六十多种套路。舞蹈前,都要先由长者领跳并吟唱古歌和祝词。参与者自由形成圆圈,男里女外,长者先跳,小辈跟进;舞至酣畅,争相进入圈内展示舞蹈技艺。   棕...
查看更多
跳曹盖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平武县      跳曹盖是流传于平武县白马藏人山寨的民间祭祀舞蹈。“曹盖”是白马藏语音,意为“面具”。曹盖面具是似人似兽的“达纳尸界”(黑熊神)神灵形象。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两天,各寨子都要举行“跳曹盖”来祭祀山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跳曹盖的活动程序包括:杀鸡祭祖、祭祀山神、逐户跳曹盖驱鬼、全寨人在戴面具的巫师“白莫”和曹盖的带领下,到河边祭神送鬼等。舞队人数必须是单数,沿逆时针方向围圈起舞。舞队中有不戴面...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栖霞市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的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舞蹈姿态各异,种类千差万别,其中较为典型的形态即有腰鼓舞、蹩鼓舞、花鼓(灯)舞、木鼓舞、长鼓舞、扁鼓舞、铜鼓舞、龙鼓...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铜鼓舞是我国壮族、彝族、瑶族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它来源于文山壮、彝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活动。铜鼓舞表演时,鼓手有节奏地击鼓,通过鼓点节奏的变化引起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铜鼓舞中的集体舞有多种队形,男女青年可以围成圆圈,也可以排列成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者情绪随舞蹈而起伏,舞法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舞蹈场面欢快动人,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雷山苗族...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的农闲期间和喜庆佳节时都要演出的自发性舞蹈。   芦笙舞的舞曲和舞步各地大同小异,芦笙舞曲根据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榕江县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的农闲期间和喜庆佳节时都要演出的自发性舞蹈。   芦笙舞的舞曲和舞步各地大同小异,芦笙舞曲根据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的农闲期间和喜庆佳节时都要演出的自发性舞蹈。   芦笙舞的舞曲和舞步各地大同小异,芦笙舞曲根据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水城县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的农闲期间和喜庆佳节时都要演出的自发性舞蹈。   芦笙舞的舞曲和舞步各地大同小异,芦笙舞曲根据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