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4   星期六   农历四月廿七   
搜索
论坛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几乎无一幸免地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建筑被毁灭消失,民间艺术、民间工艺陷入人亡歌息、人亡艺绝的惨境。迅猛异常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毫不留情地对城镇乡村进行了摧枯拉朽式改造,也再一次摧毁着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使它们难以存留、传承,许多鲜活的优秀遗产濒临灭绝的境地,致使先后有两代人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对传统文化记忆的传承。     在此背景下,对遭到破坏而濒危的民俗文化遗产实行修复和维护成为当务...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沿河县甘溪乡毛田村,面具是当地小孩喜爱的玩具。 没有上色的面具。 戏师傅说唱并举,令观者不禁颤栗而肃穆。 杨云霞的父亲杨承香在表演戏中的“报福”节目。 杨云霞雕刻的额拇指面具栩栩如生。 杨云霞在完成面具最后的工序—上色。       在贵州省东北角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戏是当地人祈福佑吉、除病消灾、镇宅、求子等不可或缺的元素。村寨里锣鼓齐鸣,戏师傅说唱并举,以极具威慑力的仪式驱鬼逐疫,令观者不紧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撮泰吉”是彝族语译音,意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是一种原始古老的彝族戏, 流传于距贵州省威宁县城40公里的板底乡曙光村。 图为:“撮泰吉”表演。                “‘撮泰吉’是能够表演的彝族历史。”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33岁的“撮泰吉”传承人罗高云与伙伴正在表演“撮泰吉”的核心部分——“耕作”。   “撮泰吉”是彝族语译音,意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是一种原始古老的彝族戏,流传于距贵州省威宁县城40公里的板底...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精神活化石 第三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在京开幕    2014年5月17日上午10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与包商银行联合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精神活化石——第三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出席双年展开幕式的主办单位领导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金震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和活态传承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本文梳理中国“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分析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存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及现实情况,从而揭示...
查看更多
论坛
展演与再造:海南黎族口头传统传承现状及思考——基于五指山市“三月三”的考察杨杰宏(纳西族)     黎族的口头传统遗留较为完整,体现出体系层次分明、口头与书面文本共存、不同地域间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特征,在现代性背景下呈现出展演化、复制化、再造化特点,正处于传统向现代的通过阶段。政府、学者、民众、企业等多元力量的有机整合是传承口头传统的决定性因素。  海南,一个热带、海岛、异域、旅游构成的文化符号。自1988年建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来,它的动静一直引起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脸子:雕出来的屯堡文化 在贵州流传几百年的安顺地戏    在今天的贵州安顺一带,仍然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这里的人历经600年的沧桑,恪守着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由屯堡人世代传承的安顺地戏属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地戏演出时佩戴的面具,屯堡人称其为“脸子”。看过地戏的人都知道,没有脸子就演不成地戏,所以脸子是安顺屯堡地戏的核心载体。    屯堡文化与地戏    要弄清脸子,先要了解什么是屯堡文化、什么是...
查看更多
论坛
当前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马盛德  一、伪民舞现象的凸显  近年来,民俗、民间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在民俗传统中寻找自己情感的寄托,在熟悉的民间文化中寻求精神的栖息地。各种民俗村落、边地文化旅游、民俗活动、传统庆典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在这种热潮中隐藏着一股“伪民俗”的暗流。这些伪民俗现象表现形态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有的为了功利目的任意添加、拼凑民俗事项,生硬地编造出一套在该地区根本不存在的、没有任何本土文化生态依据的民俗...
查看更多
论坛
民间小戏中的信仰色彩     民间小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通常我们从剧种、表演形态、审美特征等方面对其关注较多,而忽视了它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的民间小戏植根于传统民间信仰土壤,它们或源于祭祀神灵的仪式,或脱胎祈福驱邪的巫术,总之,民间信仰在一定意义上是民间小戏生命滋养的重要源头。同时,民间小戏也是民间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在民间信仰的祭祀仪式中民间小戏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早在远古时期,原始初民的祭祀仪式不仅与图腾巫术相连...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国非遗保护应“还俗”民间 吴兰 张启飞    11月8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为主题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山论坛在徽文化故里安徽黄山举行,中国民俗专家、文化官员共聚此间,探讨构建非遗保护高层可持续性对话机制,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与会嘉宾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重“活”、“人”因素,还俗民间。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非遗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依...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