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2150)
机构
(1)
政策
(216)
资讯
(6253)
清单
(3477)
资源
(740)
学术
(1076)
百科
(4)
其他
(383)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四川“非遗”再启新篇章
2021.08.24
专题报道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加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部署。《意见》进一步强化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遗保护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从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三个方面明确了13项主要任务,强化了制度政策保障,是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学习...
查看更多
佛山咏春拳:从未消失的武林
2021.08.24
专题报道
▲佛山市近年来举办的咏春拳比赛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广东佛山咏春拳进入扩展项目名录。至此,佛山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增加至15个。 佛山咏春拳自清朝创立以来,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近年来,佛山市进一步明确咏春拳的传承体系和脉络,吸引海内外咏春拳爱好者前来以武会友,夯实“世界功夫之城”的江湖地位。在佛山,咏春拳的武林从未消失。 练习咏春...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小白龙信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小白龙信俗活动是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民间百姓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等美好生活而形成的民俗活动。它是在历史传承中结合了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大活动,通过将民间小白龙传说等进行人文整合而形成的一套表现形式丰富的祈愿仪式,是富于特色的地方性信仰和民俗活动。目前,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初三民俗活动,是小白龙信俗的完整展现。 清代乾隆《金山县志》载:“在秦山阴,明成化间,大雨震霆,云中龙见,有白蛟自洞腾空而去。”另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金山卷...
查看更多
庙会(茶园游会)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茶园游会即茶山东岳庙会,文献记载为“三月赛会”。该庙会是流布于东莞乃至岭南地区,以东岳大帝为主要奉祀对象,以游神赛会为主要实践形式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廿五至廿八日举办,以茶山镇为集中传承区域。 茶园游会的会期历时4天,按照传统程序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包括由执事在上埗林氏宗祠前调配巡游队伍的摆会,幼童少年装扮人物故事的扮会,按菩萨队(东岳帝、关帝)、文武巡队、龙狮瑞兽队、幼童故事队依次行走各村社的游会,民众抬着雷帅等6座神像奔跑祈福的走(跑)菩萨,以及冲...
查看更多
元宵节(百节龙习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北省鄂州市嵩山百节龙习俗是一项嵩山村村民在春节期间自发组织开展的大型龙灯游祭民俗活动,传承至今已有390余年的历史。灯会中的龙灯有101节,总长400多米,故谓之百节龙。 嵩山百节龙灯会活动的主要区域为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湾,活动范围遍及周边乡镇、村湾,来自江西、湖南、江苏等17个省市的严氏宗亲也会派代表前来观摩祝贺。近年来,当地围绕嵩山百节龙文化资源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活动,组织
传承人
传授扎制技艺,讲解龙灯祭祀礼仪,征集相关物件,新建博物馆,使嵩山百节龙这一...
查看更多
民间社火(新疆社火)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疆社火是由舞龙、舞狮、威风锣鼓、秧歌、霸王鞭、跑旱船、太平车、大头娃娃、高跷、抬阁、回族宴席舞、哈萨克族黑走马、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表演形式组成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新疆社火在新疆各个地区都有分布。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玛纳斯县、吉木萨尔县、昌吉市是新疆重要的农耕区和丝绸之路重镇,新疆社火在以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三地最具代表性。 清代乾隆年间,社火随军屯、民屯政策带到了新疆;清嘉庆时期,社火成为昌吉一带春节期间主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清光绪年间,新...
查看更多
民间社火(高要春社)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社祭是古代中国最庄严典重的礼制之一,广东省肇庆市“高要春社”所沿袭的是中国传统社祭中的“春祭”。 高要区位于珠江干流西江中下游,是明清两广总督驻地,有“总制两粤”的优势。远古中原社稷文化通过西江走廊向岭南传播,在高要积淀悠久。明万历十六年《肇庆府志·卷九》“土俗”记载高要等地:“春社,祈谷,醵钱市酒肴祀神,聚而群饮乃罢。”至今该民俗已存续四五百年。 高要春社是西江中下游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民俗盛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辖下的河台、禄步、乐城等17个乡镇...
查看更多
维吾尔医药(和田药茶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和田药茶制作技艺是以维吾尔族民间传统饮品和田药茶为对象的制作技艺。和田维吾尔族群众普遍有喝茶的习俗,一日三餐离不开茶水,民间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和田药茶,维吾尔语称“恰依”,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喀什、阿克苏、乌鲁木齐等地也有分布。和田药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900年历史。 制作和田药茶,以当地药食同源的丁香、枸杞、生姜、陈皮、玫瑰花、小茴香、藿香、小豆蔻、芹菜籽、黑胡椒、肉桂、洋甘菊等30余种原料碾碎后泡制。制作过程中,原料要求无霉烂...
查看更多
苗医药(骨髓骨伤药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骨髓骨伤药膏是贵州省麻江县淑里村回龙组龙氏苗族武术世家,基于苗医独特的骨伤理论和实践,为解决在日常生活和习武训练中遇到筋骨疼痛、折伤、跌打损伤类疾病,而创制的专用药膏。骨髓骨伤药膏及相关制作技艺属家族传承,自第一代
传承人
龙阿别至第五代
传承人
龙薪臣,已逾百年。 骨髓骨伤药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境内的下司镇、宣威镇的各个大小苗族村寨,后辐射到全县及凯里市、镇远县等。其原料生长地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境内及周边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植被茂密,生态...
查看更多
蒙医药(蒙医乌拉灸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医乌拉灸术是用点燃的乌拉灸炷熨灸患者局部的一种疗法,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和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该遗产项目传至当前代表性
传承人
富玉兰已历三代,每年求医者络绎不绝。 蒙医乌拉灸术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即有灸疗出处的记载;《三国志·魏书》等书记载了北方人应用灸疗的内容;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有“蒙古灸”的记载;元代针灸学家忽泰必烈所著《金兰循经取穴图》中记叙了灸疗取穴方法,说明包括蒙古族先民在内的北方民族,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利用火灸...
查看更多
1
306
307
308
309
310
12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