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以尊奉药王孙思邈为核心,是流传于新邵县龙山地区和周边娄底、湘潭等的地域性传统医药文化,并逐步流传至省外乃至海外。 新邵龙山有中药品种2384种,为医药的发展和孕育药王医药文化提供了条件。据史料记载和传说,唐京兆郡孙思邈访葛洪踪迹,居龙山采药、行医、修炼、著述。他集道、儒、佛、医于一体,德技双馨,被尊为“药王”,其医药学、养生学及医事活动与民俗和梅山文化相融合,构成了药王医药文化,深深融入民众生活生产和医疗保健实践中,形成“十民九医(药)”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宏济堂中医药文化,是以百年宏济堂秉承的“宏业济民”精神为核心,以“宏德广布,济世养生”为文化导向,涵盖业训、堂训、用人、药材选购、中药生产等多个方面的中医药文化体系。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济南市,在百余年的发展中,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宏济堂创建于清光绪年间,据《宏济堂药目》记载,乐镜宇在原山东官药局基础上创办了宏济堂,取“宏业济民”之意。至20世纪前期,随着宏济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既有中医药行业共性、又有宏济堂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中华人民共和...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是在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的文化精神和医学成就基础上,经长期传承实践形成的一种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文化体系。 朱震亨,出生于1281年,世居义乌赤岸镇,因其居所有条美丽的小溪,故名“丹溪”。他秉持“致知创新”的文化精神,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创立“滋阴学说”和气血痰郁“四伤学说”,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所创制的大补阴丸、越鞠丸、左金丸等名方,目前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自然、适应自然的知识和行为体系,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是顺应二十四节气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一种中医非药物养生和治疗方法。 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相传为唐末宋初时期我国著名的道教养生家陈抟老祖(陈希夷)所创。在明代铁峰居士所撰《保生心鉴》、明代罗洪先所撰《万寿仙书》、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中都有完整记载。原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名老中医周潜川先生约在20世纪30、40年代得到青城山赵炼师的传授,并传给山西徐一贯、杨凯等,再传至张明亮,后经张明...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道家日用导引养生法是根据一天人体气血流注规律而设定的一套日用导引养生法,是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养生方法。它倡导顺应自然、天人相应、重人贵生的哲学思想,以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原理为基本理论。 本法体系完整,包括起静功、止静功、无极功、阴阳功、五行功。起静功是晨起时的养生方法:春夏寅时起、秋冬卯时醒,先醒心后醒目,然后起坐,行叩齿、绕舌、漱津、咽津、早橐籥(行吸、满、闭、呼)9次,达到醒神作用。止静功即睡前养生法:春夏亥时睡、秋冬戌时眠,睡前不思善、不思...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尤阙疗法起源于青藏高原,最早可追溯至1200多年前,是由大医师康珠旺姆在多年临床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独创的一种外治方法,师传至帝玛尔·丹增彭措后得到补充和发扬,后经曲智嘉措、加杨乾泽、居米旁尕玛成列、康藏·周加等大师相继传承至今。目前,主要传承人为果洛州达日县名老藏医当增,后由黄南州泽库县老藏医宗智师承,现由循化县中藏医院门诊部洛藏师承并设立尤阙室,对这一具有独特疗效的外治方法进行应用与传播,使这一藏医宝贵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延续。 尤阙疗法包括治疗者、治疗物...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施氏伤科是我国中医伤科的一大流派,主要在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传承,还分布于上海市静安区、浦东新区、崇明区,江苏省海门市,北京市,安徽省六安市,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 该遗产项目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运用特效中草药内服、外敷、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等技术,专注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骨关节病、四肢骨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筋骨疾病的诊疗。理论上推崇“十三科一理贯之”,实践中注重“内外结合,三期论治”。目前研制出疏风舒腰颗粒、地龙舒腰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魏氏伤科是以“内服与外用药相结合,手法与导引相辅佐”为特点的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目前主要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的10家医疗单位。 魏氏伤科起源于山东曹县魏氏世医之家,魏指薪是第二十一代传人,幼承家学。1925年,魏指薪只身闯荡上海滩。在老上海南市区方浜桥寿祥里挂牌行医;抗日战争爆发后,迁至法租界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开设私人诊所。由于其出色的医疗技术及高尚的医德,迅速享誉沪上。1955年,魏指薪关闭私人诊所,加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并同时在广慈医院(现瑞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程氏针灸是一种关于针灸的传统医药知识与实践,是中医针灸流派的典型代表,源自江苏淮阴,成于北京,已逾百年历史;传承五代,脉络清晰,现流传于南京、北京、上海、山东、海南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地。 第一代传承人程序生是清末秀才,精研岐黄医术,弃儒向医;第二代程莘农继承祖训,受父启蒙,19岁挂牌行医,积累了丰富的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创“理法方穴术”针灸辨证治疗体系,是该遗产项目的奠基人。第三代、第四代主要是从事程氏针灸相关工作的团体,第五代传承人除了国内学徒外,新增海...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赵氏雷火灸是用祖传秘制的雷火灸条,按照经络皮部辨证,运用“以面罩位带穴”的治疗理念,结合独特灸法治疗疾病的一项中医疗法。 重庆是赵氏雷火灸的主要流布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丰沛,多江汇流,易形成雨雾、潮湿、闷热、多雾天气,湿气较重。夏热冬冷加之潮湿的气候,导致重庆人易受寒湿之邪侵袭,多发风寒湿痹症。重庆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生长的药物、植物和动物十分多样,因此雷火灸材料来源丰富、质量上乘,是赵氏雷火灸能在这一地区传承发展百年的因...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