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444 |
项目编号:Ⅸ-5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医药 |
所属地区:重庆市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渝中区 |
保护单位:重庆市渝中区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 |
赵氏雷火灸是用祖传秘制的雷火灸条,按照经络皮部辨证,运用“以面罩位带穴”的治疗理念,结合独特灸法治疗疾病的一项中医疗法。
重庆是赵氏雷火灸的主要流布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丰沛,多江汇流,易形成雨雾、潮湿、闷热、多雾天气,湿气较重。夏热冬冷加之潮湿的气候,导致重庆人易受寒湿之邪侵袭,多发风寒湿痹症。重庆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生长的药物、植物和动物十分多样,因此雷火灸材料来源丰富、质量上乘,是赵氏雷火灸能在这一地区传承发展百年的因素之一。
赵氏雷火灸始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清同治年间,重庆璧山赵家坡民间医生赵忠德在雷火神针基础上,修改配方,改实按灸为悬灸,创立赵氏雷火灸疗法。经六代传承,逐步形成独特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以及灸方灸法。第四代传承人赵时碧著《中国雷火灸疗法》,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总结提出“以面罩位带穴”的治疗理念,指导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
赵氏雷火灸的灸疗手法分传统手法和特色手法。传统手法有5种,即雀啄、小回旋、横行、纵行、斜行。特色手法有6种,即十指宣冲,用于疼痛、心脏病急救;拉辣式,用于输卵管堵塞;大螺旋形,用于中心型肥胖症;高山流水,用于过敏性鼻炎;平分秋月,用于干眼症;摆阵法,用于虚寒症。其疗法使用祖传秘制雷火灸条、专用灸具,以火力猛、药力峻、渗透力强为特点,能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痰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其祖传秘方灸条能达到240℃表面高温,能够运用手法和灸具配合控制温度是赵氏雷火灸最具特色的灸疗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赵氏雷火灸以重庆市为中心向全国传播,已经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区,在新加坡、日本、韩国和欧美部分地区也有一定影响。传承群体达800余人,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集中于重庆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并广泛分布于全国使用雷火灸的医院。
赵氏雷火灸属中医传统疗法,具有独到的治疗特点,传统的制作工艺与独有灸疗手法,蕴含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浓厚的地域特色。赵氏雷火灸具有广泛影响,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杨金生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医药 |
项目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程氏针灸)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
编号 |
姓名 程红锋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医药 |
项目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程氏针灸)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
编号 |
姓名 赵时碧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医药 |
项目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赵氏雷火灸)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重庆市渝中区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程氏针灸) |
类型 传统医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
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岭南陈氏针法) |
类型 传统医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 |
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蕲春艾灸疗法) |
类型 传统医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 |
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杨继洲针灸) |
类型 传统医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 |
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陆氏针灸疗法) |
类型 传统医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 |
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刘氏刺熨疗法) |
类型 传统医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重庆市渝中区 |
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 |
类型 传统医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
编号 Ⅸ-5 |
项目名称 针灸 |
类型 传统医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