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9 星期四 农历五月初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697)
机构
(0)
政策
(30)
资讯
(410)
清单
(93)
资源
(48)
学术
(111)
百科
(0)
其他
(5)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06.10
要闻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国发〔202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现予公布。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2021年吉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盛大启幕!
2021.06.09
各地风采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源十分丰富,涵盖了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和回族等多民族,项目类别也十分齐全,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技艺等在内的非遗十大门类。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5项,同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2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30位。这些非遗项目具有久远的历史,清晰的传承,活态的存在以及鲜...
查看更多
2021年吉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盛大启幕!
2021.06.09
地方新闻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源十分丰富,涵盖了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和回族等多民族,项目类别也十分齐全,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技艺等在内的非遗十大门类。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5项,同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2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30位。这些非遗项目具有久远的历史,清晰的传承,活态的存在以及鲜...
查看更多
蒙古族安代舞,“蒙古族舞蹈活化石”
2021.05.13
专题报道
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安代舞,是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的
传统舞蹈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蒙古族安代舞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歌手可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 蒙古族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它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 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
查看更多
多彩非遗造福美丽西藏
2021.04.30
专题报道
在非遗进校园(西藏大学)活动中,舞者展示国家级
传统舞蹈
丁青热巴舞。 在非遗进校园(西藏大学)活动中,学生体验尼木藏香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泥塑制作技艺现场展示。 国家级晒盐技艺传承人卓玛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性特征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记忆,是我国...
查看更多
西藏:擦亮非遗这张高原特色“文化名片”
2021.04.30
专题报道
“久河卓舞”传承人尼玛(中)在西藏琼结县下水乡小学进行教学表演。( 新华社发) 国家级芒康弦子舞传承人次仁旺堆。(摄影:觉安拉姆) 西藏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修复珍贵藏文濒危古籍文献。( 新华社发) 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的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学员在学习画唐卡。( 新华社发) 【新阶段新理念新征程·推进社会主...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的活态流变——以
传统舞蹈
安塞腰鼓为例
2021.03.15
论坛
安塞腰鼓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族群众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地各民族人民创造出了众多精妙绝伦、特色各异的舞蹈艺术。这些
传统舞蹈
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和当地人民的生产实践、信仰习俗、节庆仪式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特定社区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艺术结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等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传...
查看更多
阿新:“我不敢也不会停下脚步”
2021.03.09
专题报道
编者按:在当代中国,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巾帼不让须眉”,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发挥着“半边天”作用,为中国的时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春意渐浓之时,我们迎来了第111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为庆祝这一节日,我报精心策划推出人物版的特别报道,聚焦谷好好、顾劼亭、益新卓玛三位女性在文化艺术和非遗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借此展现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精神风貌和动人光彩。 益新卓玛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查看更多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民族节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021.03.04
专题报道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确定并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一些民族节日,如京族哈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经过旅游开发,形成了知名旅游品牌...
查看更多
农村“云上非遗”渐升温 重塑年俗唤“现代学徒制”
2021.02.25
专题报道
直播间里展非遗、VR全景看专场、非遗传承人云端“亲授”技艺……为解城市“原年人”乡愁,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多地开启“云上非遗”活动,让厚植于乡土的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在农村“翻红”升温,冀通过云端呼唤“现代学徒制”重塑年俗。 国家级非遗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每年正月初二,兰州皋兰县各村社锣鼓震天、热闹非凡。受疫情影响,该地的太平鼓已有两年没有“奏响”了。 “今年很多老乡都不能回家过年,突然收到朋友信息说很想看太平鼓表演...
查看更多
1
32
33
34
35
36
7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