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立夏
搜索
吴镇勋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7年8月生,福建省莆田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11岁进戏班随老艺人陈天良、陈金标等人学艺,工闺门旦、青衣,1963年拜莆仙戏一代宗师文狄为师改学小生,一年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一年。行当表演基础扎实,执导时既阐释剧本、人物,又作表演示范,注重对人物精雕细刻,追求画面美感,形成自己的风格。曾获全国戏剧会演导演奖、福建省戏剧会演优秀导演奖。早在1965年,便为培养莆仙戏后继人才而努力,退休后自筹资金成立剧...
查看更多
洪琪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4年11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邕剧代表性传承人。15岁考入南宁市邕剧团,师从著名邕剧艺人芝兰、张伟雄,专攻散发旦,兼攻花旦。嗓音洪亮,身段玲珑,唱功极佳,曾主演《杨八姐搬兵》《梨花罪子》《春草闯堂》等数十个邕剧经典剧目。退休后被返聘至邕剧团,参与剧本创作、唱腔音乐设计等工作。与其他人共同创作了《龙象塔奇缘》《开泰新声》《枣树搬家》《老少村官》等新剧目,并多次在国家级、自治区级会演和比赛中获奖,邕剧也获...
查看更多
刘登雄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1年3月生,湖南省新化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师从祁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何少连、严利文,习文武小生,曾演过五十多出剧目的主要角色。善于探索和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利用眼神和面部表情来展现人物,扮演的舞台角色个性鲜明。塑造了《目连救母》中的目连、《鹤楼》中的周瑜、《追鱼记》中的张珍、《秦香莲》中的陈世美等艺术形象。曾获湖南艺术节田汉表演奖金奖、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等。2016年主演的...
查看更多
周钦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5年9月生,2013年4月去世,安徽省淮北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1936年跟随老艺人张茂宣学唱淮北花鼓戏。1949年开始带徒授艺,培养学生五百余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丰富了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演戏四百多出,精通生、净行当,唱法调门独特,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表演技法有十大走、三十六中走、七十二小走、一百单八扑、九十二哆嗦。培养的学生张淑华、杨素华、淑荣、王秀梅等现已成为淮北花鼓戏骨干。多年来...
查看更多
裔小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7年6月生,江苏省盐城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剧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梨园世家,师承淮剧演员筱惠春,11岁进入上海市竞成淮剧团当学员,17岁成为浦光淮剧团主要青年演员,主演过《秦香莲》等当家戏。在实践中,向当时在淮剧界颇有影响的著名演员筱文艳、马秀英、武筱凤等老师学习,取长补短。特别注重对淮剧唱法的研究,将沪剧、越剧、评剧的唱腔技巧吸收到淮剧唱腔中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法。代表作有《柳燕娘》《吴汉三杀》《玉杯缘》《秦香莲》等。其...
查看更多
赵贵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5年3月生,吉林省农安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戏代表性传承人。龙戏戏曲音乐作曲第三代传人。出身于民间艺人家庭,从小随父学习民间鼓乐艺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本地老艺人的帮带下,潜心钻研龙戏音乐及其基调音乐——本地“地蹦影”音乐。在充分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步把龙戏唱腔音乐丰富成为独具艺术魅力和地域文化色彩的地方传统戏曲音乐品种。独立创作了大型龙戏、辽剧等音乐作品四十余部,先后推出了大型龙戏辽...
查看更多
吴尚德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38年12月生,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师从老艺人吴培銮、吴永贤。曾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土乡文艺宣传队、皇都侗族文化村艺术团等处任职。数十年来先后创作侗戏剧本三百多部,培养演员二千六百多人。1995年又创作了一台集侗戏、侗族歌舞于一身的精彩节目,在皇都侗族文化村演出至今,深受文艺界以及广大观众的欢迎。侗族歌舞作品《咯罗打打》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并受邀赴日演出,侗戏《雾梁情》在湘、桂、黔、鄂四省(区...
查看更多
淡文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1年6月生,陕西省府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1966年起师从民间艺人丁喜才学习二人台表演艺术,掌握了府谷二人台笛子、四胡、扬琴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成为二人台演唱的佼佼者。演唱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抑扬顿挫,高亢明亮,韵味独特。2008年培训出两支府谷二人台社区乐队,并协助成立了府谷县河民间文化艺术宣传队。同年任新成立的府谷县二人台艺术团乐队队长。应邀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全国二人台民歌大赛,由其伴奏的歌...
查看更多
高桂枝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0年2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3年随曲剧名老艺人刘卫生学艺,主攻花旦、青衣。在刘卫生的辅导下,继承了《柜中缘》等戏。1953年考入洛阳地区文艺训练班(1978年被命名为河南省洛阳戏曲学校,1986年更名为河南省洛阳文化艺术学校)学习。1956年到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将洛阳、郑州两地区的曲剧特点融为一体。在现代戏的表演方面善于捕捉人物的性格特点,将生活化的动作糅合...
查看更多
孙邦栋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8月生,2019年6月去世,安徽省合肥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6岁随父学唱京剧,8岁登台,14岁改唱庐剧旦角,18岁改唱小生,后又唱老生。在近70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数百个生角和旦角。唱腔吐字清晰、声调浓郁醇厚,创造了“孙派老生软调”唱腔。代表作《双丝带》1956年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代表剧目《牛郎织女笑开颜》曾进京作专场演出并灌制唱片,《双锁柜》由上海电视台拍制播映。多年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