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远安县      嫘祖信俗是在湖北省远安县嫘祖庙存续的一种祭祀先蚕的传统习俗。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清《五礼通考》卷一百二十六引《通鉴外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远安自古就是著名的“垭丝”产地,民间传说今苟家垭镇为“嫘祖故里”,祭祀嫘祖信俗世代相传,祭祀蚕神蔚然成风。初春桑树抽芽时举行初祭,又叫头祭。传说农历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安溪县      清水祖师信俗是发端于福建省安溪县清水岩崇信清水祖师的传统民间信俗。   清水祖师法号“普足”,俗名“陈荣祖”(又作陈昭应,1047—1101),是北宋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在安溪清水岩修道,被尊称为清水祖师。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记安溪清水岩:“宋僧普足建道场,岩中石隙出米,工竣而米绝。乡人祀之,祷雨辄应。”祖师逝后,百姓感恩,崇奉为佛,香火旺盛,被安溪人视为地方最重要的保护神,也被茶业尊奉为安溪铁观音的保...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闽台送王船是在福建省厦门市沿海村落保留的崇尚“代天巡狩”王爷的一种民间信俗。   “王爷”信仰广泛流传于闽南沿海及台湾渔村,尤其盛于南台湾,与中台湾的妈祖信仰并称,俗曰:“南王爷、中妈祖。”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华藏庵内向王爷求“药签”信俗在闽南颇有影响。   “王爷”起源之说颇多,以王爷是代表天帝巡按人间善恶大神说为著。供奉王爷之庙多称“代天府”,王爷亦称为“代天巡狩”。   送王船是送瘟祈福...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村庙会亦名“永昌庙会”,始于宋代,是以金村永昌寺为核心地点,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正会之日,以祭祀抗倭英雄金七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庙会活动。金村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镇东南部。永昌寺始建于南朝,庙会始于宋代,最初主要是为庆祝释迦牟尼诞生而举行的浴佛活动。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在农历四月初八抗倭战斗中牺牲的金七,开始举行祭祀金七以及扛抬金七总管神像出会等活动,逐渐成为金村庙会的主要内容。 在当地,金村庙会和春节一样重要。从筹备到举办,整个过程将近半年,全部由村民自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苏州轧神仙庙会流布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一带。自南宋淳熙年间(1174至1194年),道士陆道坚与王大猷在吕仙生日举办云水斋疗疾后,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当地民间便形成了到福济观为吕仙庆寿的习俗,这一习俗逐渐发展成苏州特有的“轧神仙”民俗庙会。该庙会在清代尤为兴盛,历经800余年传承,一直延续至今。轧神仙庙会以神仙庙为中心,参与群众不仅遍及苏州四市六区,还辐射到无锡、上海、杭嘉湖等地,是苏州春夏之交的民俗节日盛典之一。每年参与人数近百万。 民间传说农历四月十四是吕...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新建县      西山万寿宫庙会是在江西省新建县万寿宫定期举办的祭祀净明道祖师许逊的传统民俗活动文化空间。   许逊(239—374)是东晋人,生长在江西南昌。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立净明道派,被尊奉为祖师。道教仙话说他得道成仙,为“十二真君”之一。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追封他为“神功妙济真君”,升南昌西山观为宫,赐额“玉隆万寿宫”。之后,形成定期的庙会。   传说农历八...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缙云县      张山寨七七会是浙江省缙云县胡源乡招序村张山寨于农历七夕举办的民间信俗活动。   张山寨七七会始于明万历初年。张山寨献山庙里供奉着浙南、福建一带民间广为信奉、颇有影响的地方神陈十四娘娘。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陈十四诞日,每年这一天当地民众都要到这里举行规模盛大的张山寨七七会。   张山寨七七会沿用明万历初年确立的习俗,活动形式和程序分为:设立“案坛”、上寨迎轿、巡游祈福、献戏、山寨守夜、会案表演、祭拜归位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彬县灯山会是陕西省彬县元宵节期间一项民间传统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会在彬县城关镇水帘村的花果山举行。因水帘花果山居于陕甘通衢,该遗产项目在陕西彬县、长武、宝鸡地区以及甘肃泾川、西峰、平凉、宁夏固原等地具有广泛的影响。 从南北朝时期起,彬县就开始开凿石窟。山中洞窟上下相连、相互贯通,由于山体中空,外观形似城堡,故而又被称为“水帘石堡”。据明代《邠州志》记载,彬县庙会在唐代贞观年间便已十分兴盛。到了明代,人们在原有的灯山基础上进行整修扩建,形成了如今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抡花”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流传于河北省滦平县火斗山乡大店子村及其周边地区。清康熙年间,本村梁氏世祖从山东迁至此处,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期望免受火灾侵扰,开始祭祀“火神”并学习表演“抡花”。时光流转,该项目传承至今已有三百余年。 “抡花”的制作材料看似简单,工艺要求颇高。主要材料包括锅铁、木炭、花桶以及表演时所用的花架。锅铁需将铸铁制成的锅用石碾轧成均匀的小碎片;木炭则必须由桦木或柏木焖制而成;花筒是用12号铁丝织成的,直径15—20厘米、高...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乐都县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