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元宵节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民众于每年农历春分社日例行举办的传统祭神祈谷的民俗活动。安仁县地处郴州市北部,与炎陵县接壤。传说炎帝神农在这一带发明农具、开田教耕、始尝百草、造福百姓,安仁遂有春分社日祭祀神农之俗。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农谚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安仁赶分社的“分”,即春分,“社”即“春社、社日”。春分、社日期间,祭神农、祈谷丰、兴药市,是安仁世代相袭的民间传统,同治《安仁县志卷四•风土•节序》载:“祀社神以祈谷,是日,宜雨。” 安仁赶分社活...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石阡县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在立春时节扮装“春官”说唱歌谣、劝农劳作的民俗表演活动,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春官”是周代一种职官,执掌农耕事务。后世民间出现扮装春官的说唱艺人在农村走家串户表演,形成一种劝农祈福的“春官送春”习俗。说唱者又被俗称为“春倌”。清乾隆石阡府志、县志已有当地说春习俗的记载。石阡侗族吸收了这一习俗并传承至今。   说春一般在每年春节或立春时开始,春分时结束...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遂昌县      班春劝农是浙江省遂昌县保留的传统农业文明中的迎春文化表现形式。“班”同“颁”,“班春”即颁布春令,“劝农”以劝农事,策励春耕。自古以来在遂昌任职的县级长官都要在春耕来临之际,举行鞭春礼仪,颁布春令、劝农耕作,名曰“班春劝农”。   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1500—1616)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遂昌知县时,向邑人颁布“春耕令”,并作《班春二首》。其戏曲名著《牡丹亭·劝农》的民俗背景就取材于遂昌。民国...
查看更多
那达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青海省海西蒙古族的那达慕轮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乌兰市、都兰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茫崖等地区举行。海西蒙古族那达慕源于青海湖蒙古族二十九旗的祭祀活动祭海,祭海起始于唐代天宝十年(751),当时皇帝册封青海湖神为广阔公,派遣使臣礼祭。海西蒙古族传统那达慕表现了当地民众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其中所包含的多种活动形式是几百年来海西蒙古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及民俗风...
查看更多
那达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青海省海西蒙古族的那达慕轮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乌兰市、都兰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茫崖等地区举行。海西蒙古族那达慕源于青海湖蒙古族二十九旗的祭祀活动祭海,祭海起始于唐代天宝十年(751),当时皇帝册封青海湖神为广阔公,派遣使臣礼祭。海西蒙古族传统那达慕表现了当地民众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其中所包含的多种活动形式是几百年来海西蒙古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及民...
查看更多
那达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群众性盛会,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具有代表性。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当代的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
查看更多
厂甸庙会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宣武区      北京市宣武区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5年前后,厂甸庙会几近“残灯破庙”。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庙会。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一度中断。1963年,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庙会,全城轰动。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      “沃其贝”在达斡尔族语中为祭敖包之意,也叫“斡包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达斡尔族民众最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居住在黑龙江的一部分达斡尔族官兵奉命西征戍边,来到塔城阿西尔乡一带定居,把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沃其贝祭祀仪式流传下来,形成当地达斡尔族认同的节庆。   历史上过“沃其贝”节期不固定,现在确定为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八举行。届时达斡尔族群众身穿节日盛...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秦安县      秦安女娲祭典是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女娲祠举办的规模盛大的中华始祖祭祀活动。   秦安县即古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传说伏羲和女娲出生在这里。陇城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与女娲传说有关的地名和传说。   女娲祠坐落于“陇右四大文化河谷”之一的清水河中游的秦安县陇城镇,始建于汉代,历代多次重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9年当地民众集资在原址重建。   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女娲诞生日,每年的这天都要在女娲...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