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刘玉芝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3年3月生,河南省郸城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代表性传承人。7岁跟随花鼓艺人刘汉培学戏,8岁登台演出。17岁加入成武四平调剧团,跟随李玉田学戏。基本功扎实,嗓音高昂,清脆明亮,吐字清晰,扮相俊美,在鲁西南一代颇负盛名。代表剧目有《陈三两爬堂》《西厢记》《三告李彦明》等。注重四平调剧种的传承,一边培养新人,一边给业务剧团做艺术指导,先后培养出十多名优秀的学生,为四平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查看更多
王凤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4年5月生,江苏省沛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四平调著名艺人王桂芳之女,6岁随父母学艺,13岁已经能演《王二姐思夫》《安郎送米》等小戏。嗓音甜美、圆润,吐字清晰,运腔灵活,刚柔并济,收放自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四平调唱腔艺术进行了革新,研究出慢四平、反四平唱腔板式,丰富了四平调的唱腔艺术。同时,在“变、偷、闪、提、顶、顿、颤”等演唱技巧上也独具特色。1957年山东电视台录播了其主演的《裴秀英告状...
查看更多
周丹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70年9月生,辽宁省铁岭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87年拜“韩派”评剧创始人韩少云为师,深得“韩派”表演艺术精髓,形成了优美大方、朴实细腻的表演风格,唱腔韵味醇厚、字清板正。出演过传统评剧《凤还巢》《打金枝》等,现代评剧《杨三姐告状》《小女婿》等,新编历史评剧《长孙皇后》等,勇于尝试各类角色。曾获2001年第十三届韩国马山国际演剧节银奖、2001年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04年第四届中...
查看更多
刘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2年12月生,北京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考入中国评剧院学员班。1960年分配到中国评剧院二团,曾代筱白玉霜出演《生活的凯歌》中的高霞一角。1978年参与复排《秦香莲》,久演不衰。在继承白派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唱腔低回婉转,韵味醇厚,声情并茂。擅演剧目多为青衣戏、悲剧。1984年因在《评剧皇后》中饰演白玉霜而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6年收王平为徒。
查看更多
谷文月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5年3月生,河北省固安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5年从北京市戏曲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评剧院。曾任中国评剧院青年团团长。高中低音和谐统一,声腔俏丽甜美,高亢中不失圆润,低回里尤见清纯,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首创评剧个人戏曲演唱会与评剧音乐故事剧形式。在《杨三姐告状》中饰演杨三姐,获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在《花为媒》中饰演张五可,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收徒王丽京、张...
查看更多
金采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9年11月生,2022年1月去世,浙江省鄞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攻小生。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1951年8月,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后转为上海越剧院)。1952年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传统老戏《桑园访妻》一折,获演员三等奖。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饰演《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获表演一等奖。唱腔...
查看更多
吕瑞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2年2月生,上海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1940年入四友社(又称四季班)科班,拜男班艺人盖月棠为师,攻花旦。1943年演出于杭、嘉、湖地区。1945年回到上海。1951年进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后转为上海越剧院)。1952年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银心,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参加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工花旦,兼擅花衫、青衣、刀马旦。演唱音域较宽、音...
查看更多
毕春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7年7月生,2016年8月去世,浙江省鄞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40年进入上海鸿兴舞台科班学艺,拜男班艺人李桂芳为师。1943年满师后,先后与邢竹琴、徐天红、王文娟、裘爱花、金艳芳等搭班。1946年参加天红剧团,1948年参加雪声剧团,1949年进入东山越艺社。1951年加入合作越剧团,与戚雅仙长期合作。1980年成立静安越剧团,任副团长。唱腔融合了尹桂芳和范瑞娟的音调,嗓音清脆,富有弹性,尤...
查看更多
韩玉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3年11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48年进文滨剧团,拜沪剧名家王雅琴为师学艺。1951年进爱华沪剧团,1973年起在上海沪剧团(今上海沪剧院)的艺术建设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唱腔善于融合各派之所长,既有石筱英的柔美甜润,又有凌爱珍的刚劲挺秀,形成委婉情切、跌宕多姿的特色,在沪剧唱腔上对“4”的半音运用别具一格,表演能以情制腔、感情丰富,并因角而异刻画性格。主要作品有《少奶奶...
查看更多
沈仁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4月生,上海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56年考进上海戏曲学校沪剧表演班学习,得沪剧前辈宗师、沪剧“文派”创始人筱文滨亲授,兼学“解派”和“王派”。1959年进入上海人民沪剧团任演员,后在上海沪剧团(今上海沪剧院)任主要演员,为“文派”重要传人。戏路较宽,小生、老生及正反角色都拿捏自如,表演真挚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以“文派”为主,博采众长,形成宽厚持重、韵味醇厚的艺术特色。主要作品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