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周昆民
2018.11.15
周昆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4月生,福建省泉州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祖拳代表性传承人。五祖拳师。1958年开始随父亲学习五祖拳,后进入泉州武术业余研究社深造,先后拜原泉州国术馆常驻拳师五祖拳教练戴火炎先生、原泉州国术馆六祖拳教练林祺燕先生为师,其间转益多师,掌握了五祖拳三大流派的风格特点,拳械兼备,体用结合,功法拳理自成体系。习武五十余年来,弟子及再传弟子上千人,遍布海内外。此外,还编著有《五祖拳辨》《五祖门研究》等,主持、组织多次国际五祖拳交流表...
查看更多
肖桂森
2018.11.15
肖桂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6年2月生,天津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戏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古典戏法表演者。16岁时师从北派戏法表演名家王殿英学习中国古典戏法。始终潜心从事戏法表演实践与研究,以手彩儿(小戏法)见长,手法娴熟、口彩相连。有深厚的舞台表演经验,风趣幽默,深受观众喜爱。代表作有《鸳鸯棒》《六连环》《纸条变鱼》等。积极参加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致力于技艺的传承与传播。近年来,在一些学校设立了不同形式的传习工作室,培训和引领青少年参与到传承...
查看更多
卜树权
2018.11.15
卜树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9年1月生,江苏省建湖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湖杂技代表性传承人。杂技国家二级演员。10岁师从杂技前辈卜金宽、吴一虹等苦练技艺。15岁开始登台演出,不断总结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单人节目《高车踢碗》曾经创下正反扣六个碗的历史纪录。退役转岗成为教练后,先后招培学员百余人。传承和创新的节目屡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其中《飞翔》获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创意执教的《跳板蹬人》获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银奖,继承创新的...
查看更多
李正丙
2018.11.15
李正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6年12月生,安徽省宿州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戏(埇桥马戏)代表性传承人。埇桥马戏驯兽师,二级演员。出身于马戏之家,父亲李同仁是埇桥马戏创始人之一,曾任宿县动物表演团副团长。1974年,随父学习驯兽技艺,打下良好的动物驯化与马戏表演基础,后曾在“五七大学”畜牧兽医系学习动物管理的科学方法。1980年在宿县动物表演团担任驯兽师、副团长,2005年至今担任安徽明星大马戏团团长。从事马戏事业以来,驯兽技艺与表演才能突出,以善驯化大...
查看更多
李义军
2018.11.15
李义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5年6月生,2016年12月去世,山东省东明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汉拳代表性传承人。佛汉拳师,中国武术六段,佛汉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喜爱武术。1966年开始习练掌拳。1968年,师从佛汉拳第五代传人魏仁方、陈云汉和陈书贵学习佛汉拳。后又汲取其他拳种的营养,融会贯通。所习佛汉拳迅猛刚劲,动作连贯紧凑,结构严谨灵变。注重技艺传承,创办佛汉拳培训基地,培养大批弟子。弟子分布在山东、河南、浙江等六省二十余县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
查看更多
董文焕
2018.11.15
董文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3年10月生,2013年3月去世,安徽省亳州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佗五禽戏代表性传承人。五禽戏表演者。15岁时师从武术名师谭继林,习武十年间不仅精通了五禽戏,而且系统学习了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及三十多种刀枪棍棒武术套路,有扎实的武术基础,身形敏捷,动作刚柔并济,力度十足。传承华佗五禽戏六十余年间,培养了以周金钟、马伟财、修海燕等为代表的一批嫡传弟子。打破功法不外传的旧习俗,举办五禽戏培训班推动全民健身,收集整理华佗五禽戏各...
查看更多
沈少三
2018.11.15
沈少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回族,1929年4月生,北京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撂石锁代表性传承人。撂石锁技艺表演者。1936年跟祖父沈芳、父亲沈友三学习撂石锁。1947年在开封拜撂石锁传人周凯元、马永庆为师继续学习。不仅掌握了撂石锁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方面的技艺,而且还在传统的单个动作练法基础上创编了成套的连贯动作。技艺具有轻、飘、巧、稳的特点。曾任国家武术队队长。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贡献奖章。积极推广撂石锁,授徒达数百...
查看更多
牛玉亮
2018.11.15
牛玉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7月生,北京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口技演员。1953年拜口技名家刘万春为师。1958年拜口技名家周志成为师,又得师叔孙泰培养。1960年进入北京杂技团。1988年调入中国杂技团。继承画眉杨、百鸟张、尹士林、孙泰、周志成等名家优秀作品。发声准确,“仿声”模仿到位,表演细腻、声情并茂。开发新气源和声源,改革创新循环发声法、循环运气法,可同时模仿多种声音。创编口技剧《军营的一天》《欢乐锣鼓》等,出版图书《中国口...
查看更多
那日来
2018.11.15
那日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蒙古族,1966年10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象棋代表性传承人。蒙古族象棋师。17岁开始学习蒙古族象棋,全面掌握象棋比赛的技能和规则。收藏有《棋类元祖》《蒙古族象棋》《阿拉善传统棋牌游戏》等珍贵资料。1986年,从阿拉善盟师范学校毕业后承担起阿拉善左旗蒙古族实验小学蒙古族象棋第二课堂兴趣班指导工作。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并取得良好成绩,并配合协助相关单位进行蒙古族象棋资料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宣...
查看更多
霍庆顺
2018.11.15
霍庆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2年生,天津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为霍氏杨柳青年画第六代传人,与霍庆有是同胞兄弟,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酷爱年画艺术。1956年起跟父辈及姐姐学习彩绘,逐渐深入到刻版及装裱技术。霍庆顺始终坚持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的传统工艺制作杨柳青年画。他不断挖掘、整理杨柳青木版年画资源,尤其擅长手工彩绘,善于处理繁简、大小、色相、色度之间的强弱对比。他积累了大量的年画绘制技巧,其制作的年画刻工精丽、手法细腻...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