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陕北民歌
2018.12.14
陕北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各类民间歌曲的统称。作为陕北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陕北民歌形成时间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成为中国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陕北民歌品类丰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等共两万七千余首。陕北民歌直接产生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当地人的语...
查看更多
陕北民歌
2018.12.14
陕北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榆林市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各类民间歌曲的统称。作为陕北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陕北民歌形成时间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成为中国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陕北民歌品类丰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等共两万七千余首。陕北民歌直接产生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当地人的语...
查看更多
昌黎民歌
2018.12.14
昌黎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昌黎县      昌黎民歌是流传于河北省东北部昌黎县的一种民间小调,产生年代可以追溯到元代,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按演唱内容区分,昌黎民歌包括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生活四大类型,演唱形式则有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三种。县境内地区不同,民歌类型的分布也不一样。东部沿海一带盛行劳动号子,南部地区山歌以秧歌调为主,西部地区与评剧的发源地滦县交界,单口篇和对口篇相对较多。其中东部沿海盛行的渔民号子代表着昌黎民歌的主流...
查看更多
高邮民歌
2018.12.14
高邮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高邮市      高邮民歌是流行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种民间俗曲,其词曲最早可上溯到古代“驱傩”表演中的“散鲜花”,元明时期这种民歌样式开始成形,并得到初步发展。清代至民国时期是高邮民歌发展的高峰,清末民初高邮诗人韦柏森作有《秦邮竹枝词》百首,其中“那如田父秧歌趣,齐唱家家隔垛多”的诗句即反映了当时高邮民歌空前流行的盛况。   高邮民歌大都是群众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内容十分丰富。按照题材划分,主要有劳动号子,包括数鸭蛋、打工...
查看更多
五河民歌
2018.12.14
五河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五河县      五河民歌主要流行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下段,它以五河为中心,传布到皖、苏两省的十几个县市及山东的部分地区。   五河民歌具有较为长久的历史,至明代达到兴盛。它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由小调、劳动号子、秧歌(田歌)三大类组成,据普查统计,共有民歌一百六十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特色。   五河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之处,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为吴、楚文化所渗透,因此五河民歌既具备淮北侉腔侉调...
查看更多
大别山民歌
2018.12.14
大别山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六安市      在安徽省六安地区,大别山纵横千里,淮河水穿境而过,流布在这一带的皖西大别山民歌因山而生,藉水而传,代代相沿,生生不息。   大别山民歌音乐与六安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它由上古时期的部落民谣发展演变而来,内容有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的,如皋陶执法、大禹治水、楚汉之争等;有反映近现代革命、劳动、生活状况的,如辛亥革命、红军起义等;还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活、生产及各个历史时期六安风土人情的,其中以《挣颈红》、《慢赶...
查看更多
徽州民歌
2018.12.14
徽州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      徽州民歌起源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屯溪、徽州、黄山三区和歙、黟、休宁、祁门四县,流传于古徽州范围内的绩溪、旌德、石台等县和邻省部分地区。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似,徽州民歌也是在先民的劳动生产中形成的,最早出现的应为劳动号子。除此以外,徽州民歌还包括山歌、小调、歌舞及部分佛教、道教歌曲。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徽州音乐工作者曾深入挖掘徽州民歌,整理出了大批优秀曲目,如《猜谜对歌》、《牧牛花鼓》、《小石桥》等...
查看更多
信阳民歌
2018.12.14
信阳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信阳市      信阳民歌广泛流传于河南省信阳市境内各县区,而以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为主。作为中国汉族民歌的一朵奇葩,信阳民歌与中国民歌的发展历史同步。原始的信阳民歌源于劳动生活和祭祀等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清末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和兴盛。   信阳民歌主要包括小调和劳动歌曲两大类型,又可细分为情歌、小调、叙事歌、仪式歌、号子、山歌、田歌、灯歌、会歌、儿歌、叫卖歌等十余个类别。其中小调、情歌多为无伴奏即...
查看更多
西坪民歌
2018.12.14
西坪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西峡县      西坪民歌是西坪群众集体创作、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西坪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西南边缘,西坪民歌即在这一区域内的木家岈、西岗、东官庄、操场、德河等二十个村落之间流传,影响及于豫、鄂、陕三边百公里的区域范围。   西坪民歌源于汉代,它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绵延不断,形成了独特的民歌体系。西坪民歌包括大对花、小对花、陪郎、留郎、拜年调、绣荷包、采茶曲、石榴烧火、四六句等三十多个调门,其中含有劳动歌、时政...
查看更多
马山民歌
2018.12.14
马山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马山民歌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荆州市西北部的马山镇,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纪南、九店、川店、李埠、八岭、观音垱、弥市等乡镇及与荆门市、宜城市、当阳市、枝江县交界的区域。   荆州马山民歌历史悠久,是古代民歌郢中田歌的孑遗。战国时代楚襄王当政之际,宋玉的《对楚王问》中曾以“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之语对郢中田歌进行了简要描述。其后,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