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海城喇叭戏
2018.12.14
海城喇叭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鞍山市      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鞍山、海城、营口、大石桥、辽阳及周边地区,因最早形成于海城西部的牛庄一带,主奏乐器唢呐又俗名“喇叭”,故习称为“海城喇叭戏”。   明末清初,海城喇叭戏初具戏曲形态。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海城高跷秧歌的盛行,喇叭戏由地秧歌进入高跷会,将跷功、手绢功等巧妙地融入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演出形式。海城喇叭戏现存传统剧目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单人戏”、“二人戏”、“三小戏”几个类别...
查看更多
黄龙戏
2018.12.14
黄龙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农安县      黄龙戏是东北特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流传于吉林省农安县及其周边地区。它以“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的音乐和“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或“半截影”、“地蹦影儿”)为基础,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独立剧种。黄龙戏的雏形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黄龙府”,1959年据此正式将这个剧种定名为“黄龙戏...
查看更多
淮剧
2018.12.14
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淮剧团      淮剧又称“江淮戏”、“盐城戏”、“江北小戏”等,它起源于苏北的香火戏,在江淮之间的淮阴、盐城、扬州地区和沪宁线上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及安徽滁州、浙江长兴等地广泛流传。清末民初,江淮小戏闯进上海滩,经历了搭墩子、摆地摊、拉帏子等早期发展阶段,渐渐从茶楼戏园走上专业舞台。上海的淮剧班社吸纳了一些京剧演员,在演出中形成“京夹淮”的特点,取得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戏曲剧种统一定名为“淮剧”。   淮...
查看更多
淮剧
2018.12.14
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盐城市      淮剧又称“江淮戏”、“盐城戏”、“江北小戏”等,它起源于苏北的香火戏,在江淮之间的淮阴、盐城、扬州地区和沪宁线上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及安徽滁州、浙江长兴等地广泛流传。清末民初,江淮小戏闯进上海滩,经历了搭墩子、摆地摊、拉帏子等早期发展阶段,渐渐从茶楼戏园走上专业舞台。上海的淮剧班社吸纳了一些京剧演员,在演出中形成“京夹淮”的特点,取得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戏曲剧种统一定名为“淮剧...
查看更多
淮剧
2018.12.14
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淮安市      淮剧又叫“江淮戏”、“淮戏”,主要流布于苏北地区。淮剧有北派(西路、东路)和南派(苏沪)之分,淮安市淮剧团是西路淮剧的代表剧团。   淮剧的表演与傩巫演化而来的江淮香火戏一脉相承,对研究中国地方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淮剧的基本唱腔【淮调】以锣鼓衬腔伴奏,形成起、承、转、合的系统架构和规范,是西路淮剧的一大特色,也是淮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一大特色。淮剧的语言属北方语系,但仍留有北方语系中已没有的入声韵...
查看更多
淮剧
2018.12.14
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泰州市      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清末民初,泰州地区已有江淮戏班演出,20世纪50年代,泰州淮剧团正式成立,承担淮剧的传承与发展任务。泰州淮剧团创作的剧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映,保留剧目《板桥应试》、《祥林嫂》、《信访局长》等受到专家及观众的好评。   2003年,《祥林嫂》剧组晋京演出,著名淮剧青年演员陈澄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陈德林、黄素萍先后获得上海“白玉兰”优秀主角奖。由韦锡峰主演、江苏电视台拍摄的...
查看更多
锡剧
2018.12.14
锡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      锡剧旧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其发源地一说在无锡市东北乡,一说在常州市德安桥地区,因而有“锡滩”、“常滩”之称。清代乾嘉以来,吴语滩簧盛行,至道光年间出现了职业或半职业的滩簧艺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   锡剧唱腔音乐以“簧调”为基本曲调,同时兼有“大陆板”、“铃铃调”等数十种曲调。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锡剧形成了姚(澄)派、王(兰...
查看更多
锡剧
2018.12.14
锡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无锡市      锡剧旧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其发源地一说在无锡市东北乡,一说在常州市德安桥地区,因而有“锡滩”、“常滩”之称。清代乾嘉以来,吴语滩簧盛行,至道光年间出现了职业或半职业的滩簧艺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   锡剧唱腔音乐以“簧调”为基本曲调,同时兼有“大陆板”、“铃铃调”等数十种曲调。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锡剧形成了姚(澄)派、王(兰英)派、沈(佩...
查看更多
锡剧
2018.12.14
锡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常州市      锡剧旧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其发源地一说在无锡市东北乡,一说在常州市德安桥地区,因而有“锡滩”、“常滩”之称。清代乾嘉以来,吴语滩簧盛行,至道光年间出现了职业或半职业的滩簧艺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   锡剧唱腔音乐以“簧调”为基本曲调,同时兼有“大陆板”、“铃铃调”等数十种曲调。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锡剧形成了姚(澄)派、王(兰英)派、沈(佩...
查看更多
淮海戏
2018.12.14
淮海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830年前后出现了淮海戏的演出班社,1880年后仅海州的东海、灌云两县就有一百多个淮海戏班。1940年抗战期间淮海戏艺人成立“艺人救国会”,编演了《小板凳》、《大后方》、《三星落》等一大批现代剧目,利用戏曲宣传抗战,起到了鼓舞士气民心的作用。   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