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永年西调
2018.12.14
永年西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永年县      邯郸市永年县位于河北南部,这里平原广袤,滏水、名河穿境而过,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永年西调就在这一地区普遍流传。永年西调又称“泽州调”,因常演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又有“三搭板”的俗名,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式定名为“西调”。   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声腔主要由丝弦曲牌和大笛曲牌组成,有“二慢板”、“三慢板”、“四六板”、“垛板”、“慢长皮”、“介板”等繁复多样、成本成套的板式,善于表现高亢激昂、自由奔放和活泼欢快...
查看更多
坠子戏
2018.12.14
坠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深泽县      坠子戏来源于说唱形态的曲艺坠子,因以“坠子弦”(今称“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广泛流传于河南、河北、安徽、山西、北京等地。坠子是由流行在河南、河北和皖北等地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书、三弦书、坠子书等结合形成的,坠子戏以河南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戏曲剧种。   坠子戏传统的音乐唱腔包括“过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韵”、“五字嵌”、“十字韵”、“快板...
查看更多
坠子戏
2018.12.14
坠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      坠子戏来源于说唱形态的曲艺坠子,因以“坠子弦”(今称“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广泛流传于河南、河北、安徽、山西、北京等地。坠子是由流行在河南、河北和皖北等地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书、三弦书、坠子书等结合形成的,坠子戏以河南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戏曲剧种。   坠子戏传统的音乐唱腔包括“过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韵”、“五字嵌”、“十字韵”、“快板...
查看更多
上党落子
2018.12.14
上党落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黎城县      上党落子是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黎城上党落子亦称“黎城落子”。据史料记载,清代同治八年(1869)潞城的潞河村创办合意班,演唱落子,其后李家庄村、微子镇、黄牛蹄、小常村等处亦相继成立班社,上党落子演出流布潞城,进而传入相邻的平顺、壶关、长子、屯留等地。除上党地区以外,晋中的左权、榆社,河北的武安、涉县等地也都有上党落子的演出。1955年,这一地方戏...
查看更多
上党落子
2018.12.14
上党落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潞城市      上党落子是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黎城上党落子亦称“黎城落子”。据史料记载,清代同治八年(1869)潞城的潞河村创办合意班,演唱落子,其后李家庄村、微子镇、黄牛蹄、小常村等处亦相继成立班社,上党落子演出流布潞城,进而传入相邻的平顺、壶关、长子、屯留等地。除上党地区以外,晋中的左权、榆社,河北的武安、涉县等地也都有上党落子的演出。1955年,这一地方戏...
查看更多
眉户(运城眉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运城市      眉户又称“迷胡”、“曲子”、“清曲”,广泛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眉户的起源有两说,一说它源出陕西的眉县、户县,因地而得名;一说它源出陕西的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而被称为迷人的戏,简称“迷戏”,俗称“迷胡”。   眉户是在民歌连唱的基础上由地摊说唱逐渐过渡到舞台演出的,它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仍保留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唱本多系折子戏,一唱到底,很少说白;另一种采用舞台演出形式,有白有唱有表...
查看更多
眉户(华阴迷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华阴市      眉户又称“迷胡”、“曲子”、“清曲”,广泛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眉户的起源有两说,一说它源出陕西的眉县、户县,因地而得名;一说它源出陕西的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而被称为迷人的戏,简称“迷戏”,俗称“迷胡”。   眉户是在民歌连唱的基础上由地摊说唱逐渐过渡到舞台演出的,它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仍保留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唱本多系折子戏,一唱到底,很少说白;另一种采用舞台演出形式,有白有唱有表...
查看更多
眉户(迷糊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眉户又称“迷胡”、“曲子”、“清曲”,广泛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眉户的起源有两说,一说它源出陕西的眉县、户县,因地而得名;一说它源出陕西的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而被称为迷人的戏,简称“迷戏”,俗称“迷胡”。   眉户是在民歌连唱的基础上由地摊说唱逐渐过渡到舞台演出的,它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仍保留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唱本多系折子戏,一唱到底,很少说白;另一种采用舞台演出形式,有白有唱...
查看更多
眉户(晋南眉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临汾市      眉户原名“迷胡”。晋南是眉户的主要流行区域之一。明清时期,形成眉户的俗曲、小调在山陕黄河两岸的民间广为流传。早期流行的【绣荷包】、【银纽丝】、【哭五更】等曲调加入丝弦伴奏后成为清曲坐唱,一人或多人奏唱。艺人以此谋生,发展为单个只曲相连、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地摊说唱,加入社火表演后开辟了戏剧化的途径。清道光年间出现晋南解州段耀功与河南灵宝民间艺人组织的业余班社,剧目有《光棍哭妻》、《探情郎》等。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职...
查看更多
眉户 
2018.12.14
眉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眉户,属曲牌体,又名“曲子戏”“清曲”,亦叫“迷胡子”或“东路曲子”,现通称“眉户”,是陕西省第二大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晋南、豫西、川北和陕鄂交界处等地,尤其以陕西省关中地区最为普遍。 眉户的声腔曲调,多吸收明清时期关中民间俗曲而成,大体经过了家儿戏和舞台戏两个发展阶段。清光绪末年,进入繁盛期,仅凤翔县出现的眉户班社就达22个。清末以来,随着流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五路曲子戏。到20世纪40年代,陕...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