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山西:稀有拳种“子母绵掌”后继乏人
专题报道
山西:稀有拳种“子母绵掌”后继乏人      明代,有一名拳师去世后,为应对仇家,其妻将拳法精华传给了独生儿子。而该拳法因有“母生子,子约母”的招式特点,后被称作了“子母绵掌”。  清朝末期,灵丘县拳师的进一步发扬、创新,使“子母绵掌”更具有技击实用性。  尽管作为稀有拳种,“子母绵掌”在我国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却仍难走出后继乏人的困境,作为“子母绵拳”的继承人,山西省灵丘县郭富强开办了武术培训中心,希望这仪拳术得以传承,但习练者也不过寥寥数十人,而说得上...
查看更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
其他新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6月16日至19日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召开第二次会议。    会议将依次对近两年(阿尔及利亚2006、中国2007、日本2007和保加利亚2008)召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会议成果进行审查。审查包括履行《公约》的指导草案,也就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遴选原则与程序,以及为实现《公约》原则和目标而进行的计划、工程和...
查看更多
草原上的琴声多寂寞
专题报道
草原上的琴声多寂寞 切吾克老人正在表演托布秀尔伴霍克曼    最后的传人    六月的一天,记者来到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汗德尕特村,这里居住的是蒙古族乌梁海部落。据说,乌梁海部落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精通音律,楚吾尔、喉麦、托布秀尔、天鹅舞、滑雪长调等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在这里口头相传。    在77岁的老艺人切吾克家中,记者聆听了蒙古族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托布秀尔伴霍克曼”,切吾克老人是精通此艺的最后一位艺人。老人每天都会仔细地将托布秀尔琴身与霍克曼擦拭...
查看更多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口传心授
其他新闻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口传心授     中国文化报(吴安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统上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完成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这种作坊式的传承受到了强烈冲击。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儿童生活在工业文明缔造的“钢筋混凝土”空间内,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较为严重,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为匮乏。农村学龄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中度过,也决定了其必然以学校课程来完成其教育。也就是说...
查看更多
瑶族 盘王节
专题报道
瑶族 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盘瓠)的盛大节日。瑶族是一个多族系的民族,本无全民族统一的节日。1984年8月,各地瑶族代表汇集广西南宁,共同商讨全民族统一的节日事宜,大家一致赞成以“勉”族系的祭祀节日跳盘王(或称为盘王)为基础,加以发展成为盘王节,并确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盘王诞日)举行。1985年农历十月十六,全国各地的瑶族代表和民间艺人云集广西南宁,以联欢会的方式,欢度了瑶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民族的盛大节日――盘王节。    盘王节...
查看更多
彝族火把节
2008.07.02
彝族火把节
专题报道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不仅彝族过火把节,同属彝语支民族的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要过火把节。     每逢节日,彝族地区的白族、纳西族和彝族,家家门前要竖一个火把,村口竖一个高四、五丈的大火把。通常选一松树,拿松枝和干柴层层围成巨大的宝塔,上面插花挂果。晚饭后,锣声、号声一响,男女汇集广场,点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扑撒火把,顿时光焰冲天,欢呼声此起彼落。老人们举杯畅饮。年轻人围着火把,还要敲锣...
查看更多
京韵大鼓
2008.07.02
京韵大鼓
专题报道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经艺人改革后发展而来。流行于河北省和东北、华东一带。木板大鼓因其演唱者多带保定、沧州口音,故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木板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伴奏乐器只是鼓和板,进入北京以后,增加了三弦伴奏。民国三十五年(1946)后,遂正式统一命名为“京韵大鼓”。  怯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宝全。他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对怯大鼓进行了革新。一是以京韵京白演唱短段曲...
查看更多
羌绣:羌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专题报道
羌绣:羌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羌笛何须怨杨柳”的笛声穿越时空给后人留下的记忆,在时空的跨越中已经永恒。当人类的脚步远离历史的尘埃,步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探询的心灵却逐渐贴近这个远古民族,贴近那来自遥远的声音。羌族的文明史其实远在“羌笛”声传来之前,便在中华文明史的典籍中留下浓浓的笔墨。从“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羌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羌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其中羌绣作为羌文化艺术的闪光点,在羌风羌俗走...
查看更多
《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
其他新闻
《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    本网讯 2008年7月3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创建制作的《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发布。    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曲。羌族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漫长的岁月中,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
查看更多
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如何保护灾区“非遗”
其他新闻
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如何保护灾区“非遗”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四川、甘肃、陕西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区,不仅造成三省和重庆市等文化系统生命财产遭受重大灾难,也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震后,文化部紧急调拨款项,先后派出抗震救灾工作组和灾后文化设施重建规划组,对灾区安置过渡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建特别是羌族、藏族文化遗产保护等进行考察、指导和规划。就此,记者采访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汶川地震对我国非...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