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稻作习俗
2018.12.14
稻作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稻作习俗是江西省万年县民众在稻谷栽种、稻米食用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礼仪与风俗。古往今来,水稻一直是万年县的主要栽培作物。清同治《万年县志》卷二记载:“其田沃衍……农者力穑”,可见当地土地肥沃,农耕之风盛行。境内的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人类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万年逐渐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稻作习俗体系。 祭稻祖是万年稻作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又称“祭稻神”“祭五谷母”,源于上古时期的尝新祭祖活动。《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
查看更多
博格达乌拉祭
2018.12.14
博格达乌拉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博格达乌拉祭,又称“神山祭”,是蒙古族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的博格达乌拉,位于大兴安岭南麓。蒙古帝国建立后,此地成为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仑夫人和弟弟斡赤斤的属地。经考证,诃额仑夫人逝世后,民众将其灵魂赋予此山并祭奠。《华夷译语》中,它被称为“额客朵颜温都儿”,意为“祭祀母亲的高山”。1790年,受藏传佛教影响,扎赉特旗札萨克贝勒玛什巴图王爷派人到拉萨请山神,将山命名为乌力吉朝克图乌拉(吉祥山),定为全旗信奉的神山,颁布封山令...
查看更多
察干苏力德祭
2018.12.14
察干苏力德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察干苏力德祭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供奉仪式,用来表达对察干苏力德乃至对长生天、对苍茫大地、对自然万物和对祖先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福。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世代相传的察干苏力德祭流布于两个区域,一个在无定河镇毛布拉格村,供奉的是成吉思汗于1206年宣告成立蒙古大帝国时所建察干苏力德。第二个在苏力德苏木塔莱乌素嘎查,供奉的是1217年成吉思汗授予木华黎的察干苏力德。 苏力德在蒙古语中寓意吉祥、崇高、和谐、团结、祥和,主要有察干苏力德、哈喇苏力德和阿拉克苏力德...
查看更多
苗族花山节
2018.12.14
苗族花山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花山节是苗族极具影响力的盛大传统节日。屏边是云南省苗族世居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全县苗族同胞都会齐聚一堂,共同欢庆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又名“采花山”,苗语称“奥道”,“奥”意为祭奠,“道”指山坡。根据历史文献及民间传说,花山节是苗族祭祀祖先、聚集因战乱和迁徙失散族人的族祭活动,其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关于当时苗人活动的记载。屏边花山节活动主要包含立杆、祭杆、闹杆、收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内涵。 立杆时,要依次进...
查看更多
望果节
2018.12.14
望果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望果”为藏语译音,意为“绕地头转圈”。其中,“望”指农田,“果”则是转圈之意。望果节作为藏族农民用以解除夏季田间管理禁忌、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广泛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阿里地区的农区,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该节日通常在每年藏历的七八月间,具体日期因各地农事季节的差异而有所变动,一般在青稞黄熟之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节期一至三天,以乡为单位组织开展节日活动,活动时间由当地乡民根据农作物的成熟状况集体商议确定。 在节日的首...
查看更多
塔吉克族服饰
2018.12.14
塔吉克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塔吉克族服饰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特色鲜明。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朅盘陀国王族的相貌、服饰“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正反映出古代塔吉克族服饰的特点。 塔吉克服饰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服饰包括男式、女式和儿童三种,有帽(单帽、皮帽)、头巾、外衣、裤子(皮、棉、单)、裙子(布、绸、缎)、腰带、毡靴、皮靴以及妇女的首饰等。 由于长年生活在帕米尔高原,塔吉...
查看更多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2018.12.14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 驯鹰习俗是柯尔克孜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生产生活习俗,也是游牧民族的主要生活习俗。捕获猎鹰是驯鹰习俗的开始。 为了消除鹰的野性,牧民们一般使用“熬鹰”的方法,就是蒙上鹰眼,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晃动木棍,使鹰无法稳定地站立,消除鹰的自然野性。“熬鹰”过后还要“养鹰”,养鹰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同时调训其从空中俯冲捕食的能力。 鹰的寿命大...
查看更多
规约习俗(侗族款约)
2018.12.14
规约习俗(侗族款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侗族款约是流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侗族特定区域内,相邻不同村寨在春前或秋后开展的集会议款联谊活动,民间称之为“款会”。在部分地区,集会时有埋下一块石头的习俗,因此款会也被叫作“埋岩”。 侗族款约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侗族世居的湘、黔、桂比邻地区就出现了“九溪十峒”“九溪十八峒”“五溪峒款”“九溪峒款”等称呼。直至今日,贵州省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不仅保留着“六洞”“八洞”“九洞”“十洞”“四十八寨”“七十二寨”等传统的款会组织,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议款...
查看更多
苗族栽岩习俗
2018.12.14
苗族栽岩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榕江县 苗族栽岩是由苗族民间实施习惯法而产生的习俗。苗族议榔制是历史上苗族社会组织的一种,议榔制可以由一个鼓社、一个寨或几个寨,乃至整个地区组成,苗族习惯法称为“议榔规约”。每次议榔会议前,先由寨头们商议议榔内容,然后召开群众大会,宣布议定的议榔规约,由大会通过。有的议榔后在会址竖石一块,表示习惯法坚如磐石,不可更改。议榔栽岩是苗族的口碑条款规约,在苗族社会里有悠久的历史,是私有制社会以后出现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产物...
查看更多
装泥鱼习俗
2018.12.14
装泥鱼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 装泥鱼是广东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技艺,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在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大海环村、石狗村尤为兴盛,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斗门区乾务镇地处广东省珠海市西部,濒临南海,属滨海大沙田地区。这里水网交错,气候温和,盛产泥鱼、沙虾、青蟹等种类繁多的水产品,六百多年来一直享有珠江口西岸“鱼米之乡”的盛名。它的西南面有一片咸淡水交界的黄茅海水域...
查看更多
1
1173
1174
1175
1176
1177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