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中秋节(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2018.12.14
中秋节(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又称“烧瓦子灯”“烧宝塔”“烧瓦塔”“烧梵塔”,是广泛流行于闽粤赣地区的一种民间祈福习俗。吉安地区的中秋烧塔习俗历史源远流长。据清道光年间《万安县志》记载:“儿童拾瓦片堆塔高数尺,夜间小锣鼓沿门化矛烧塔,烧至通红,会饮赏月。”清同治年间的《龙泉县志》也有相关记载:“小儿累碎瓦为浮屠,鳞差(次)角锐,积薪燃之,曰‘烧宝塔’。”此外,《吉安县志》(1941年版)、《安福县志》(1995年版)等文献也提及这一习俗。 江西省安福县,地处古庐陵郡辖...
查看更多
中秋节(朝鲜族秋夕节)
2018.12.14
中秋节(朝鲜族秋夕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秋节是朝鲜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秋夕”或“嘉徘”。“秋夕”一词源于古代天子“春祭朝日,秋祭夕月”的习俗。在辽宁省铁岭市的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等地朝鲜族居住区,世代传承着秋夕节诸多传统习俗。 关于秋夕节起源,据12世纪《三国史记》记载,新罗第三代王儒理王九年(32年),六部各派两名宫女带领妇女分两伙,从七月十六日起进行绩麻比赛,八月十五按织布数量定胜负,输方以美酒佳肴款待赢方,此游戏称为“嘉徘”。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民间织布比赛已不再流行,但铁岭...
查看更多
中秋节(大坑舞火龙)
2018.12.14
中秋节(大坑舞火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北面沿海客家村落为驱瘟祈福每年定期举行的庆贺中秋节民俗活动。相传在光绪六年(1880),大坑发生瘟疫,村民扎做一条火龙巡游社区,燃放爆竹,驱除瘟疫,由此形成舞火龙习俗。 活动在中秋节前后三个晚上举行。大坑的居民每年都扎做新的火龙,农历八月十四晚上在供奉观音的莲花宫内为火龙进行开光仪式。之后连续三个晚上以顺时针方向巡游大坑的所有街道。 八月十六晚上举行“游大运...
查看更多
中秋节(秋夕)
2018.12.14
中秋节(秋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秋夕曾是朝鲜民族“一年最重之名节”。朝鲜族世代传承这一节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朝鲜族中秋节习俗。 朝鲜族秋夕节以祭祖扫墓为先。秋夕之日,人们首先要到墓地割除坟上的杂草,而后陈设祭品举行祭祀。秋夕节庆隆重,宰牛备酒,各家都用刚收获的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举行秋千、跳板、摔跤等传统民俗活动。社区民众踊跃参加,节期持续数日。 秋夕保留着朝鲜族鲜明的民族习俗特色,同时,与其他民族相互了解、共庆...
查看更多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
2018.12.14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中秋习俗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珏山是晋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自南北朝时,珏山中秋赏月之俗见于记载。宋金时期,中秋祭月、拜月、赏月之风就已盛行。 泽州中秋主要仪式是祭月、拜月,当地人称为拜“月婆婆”。主要内容还有看望外祖母、吟诗颂月、举办庙会。节日期间,当地民众携亲伴友、欢庆团圆。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是泽...
查看更多
中秋节(佛山秋色)
2018.12.14
中秋节(佛山秋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间的传统文化节日。因时令恰值三秋之半,故得“中秋”之名。按一般的说法,中秋之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中秋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此日必返夫家,以求阖户团圆、平安吉庆。在香港,过完中秋兴犹未尽,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称为“追月”。 中秋...
查看更多
中秋节(中秋博饼)
2018.12.14
中秋节(中秋博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间的传统文化节日。因时令恰值三秋之半,故得“中秋”之名。按一般的说法,中秋之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中秋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此日必返夫家,以求阖户团圆、平安吉庆。在香港,过完中秋兴犹未尽,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称为“追月”。 中秋...
查看更多
中秋节
2018.12.14
中秋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是远古敬月习俗。周...
查看更多
七夕节(郧西七夕)
2018.12.14
七夕节(郧西七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郧西七夕,是盛行于湖北省郧西县境内汉江、天河与金钱河流域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蕴含祈福乞巧的文化内涵。郧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重要支流天河穿境而过。远在唐宋时期,郧西便因天河、金钗石(又名“转精奇石”)、织女洞、石公公、石婆婆等自然景观,演绎出牛郎织女七夕神话传说。在此基础上,郧西民间逐渐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七夕习俗。 明嘉靖元年《湖广通志》记载:“天河,在县西一里,水出虎鸣峪,驾山而下以达于汉。”明《湖广图经志》载有成化年间教谕洪文翼...
查看更多
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
2018.12.14
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 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扎制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
查看更多
1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