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
2018.12.14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是一种融合传统技艺与创新元素,包含多道工序的传统食品制作技艺,起源于天津市河西区,流布于天津各处,辐射全国。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种类繁多,包括散装麻花如绿豆、黄豆、玉米等多种口味,以及适合送礼的礼盒版,以香甜酥脆、久放不绵而闻名。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细、工艺考究的传统,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师傅选用面粉、植物油和白糖等主料,又加了桂花、芝麻仁、青红丝、闽姜、花生仁等十几种小料,通过手摸、眼看、鼻闻等手段,运用面肥发面、熬糖...
查看更多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
2018.12.14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稷山县 稷山麻花是流行于晋南地区以及陕西西安一带的传统食品,通常分为油酥麻花和普通干麻花。其中,稷山“赵氏四味坊”麻花以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的传统制作技艺独树一帜,享誉秦晋,是稷山麻花的代表。“赵氏四味坊”炸制成的麻花主要有五谷香、爽心甜、到口酥、家常脆四种口感、多种口味。五谷香香久益智,爽心甜甜而不腻,到口酥酥中有绵,家常脆脆而有筋。 “赵氏四味坊”麻花的制作要经过培养酵块、掺水和接面、按比例分接面、掺水和...
查看更多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2018.12.14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和平区 狗不理包子为天津名优食品“三绝”之首,系用水馅半发面制作,状若凝脂,形似菊花,口感鲜香不腻,在大江南北独树一帜。它在制馅、和面、揉肥、擀皮、捏包、上灶等各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操作方法。和面时水温要根据季节来变化,一般情况下用温水,采用“一拱肥”的方法。揉好后放一会儿,发酵后即用。死面起“骨头”作用,发面起“肉”的作用,这种面的优点是不透油,有咬劲,面皮光泽度好,软硬兼备。擀皮时要求达到薄厚均匀、圆,大小适当。每...
查看更多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
2018.12.14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晋韵楼 山西面食历来在全国备受赞誉,有“中国面食在山西”之说。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近百种花样,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抿尖面和猫耳朵都是山西面食的重要品种。 抿尖面约在民国年间开始流行于太原郊区,系用豌豆和小麦合成的豆面制作而成。制作时先在和好的豆面团中加水,使呈软糊状,然后放置在密布筛孔的木制抿尖床上,右手按床架,左手拿抿拐,通过筛孔将糊状豆面抿(刷抹)到沸水锅里,煮熟后用笊篱捞入碗中即可食用。食时...
查看更多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
2018.12.14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全晋会馆 山西传统面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以龙须拉面和刀削面最具代表性。 龙须拉面是流行于山西省太原一带的传统面食,风味独特,制作精巧。它原是宫廷食品,后来流传到民间。传说因此种拉面细若须发,不绝如缕,状似龙须,故皇帝赐以现名。在山西,遇到寿诞之庆或相聚之欢,人们即食此面,以祝愿长寿,表示喜庆。 龙须面配料精细,制作讲究,其方法过去视为绝招,秘不外传。制作时先按5∶3的比例调配面和水,和好面后,在...
查看更多
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2018.12.14
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涪陵区 涪陵榨菜产于重庆市涪陵区,这里地处三峡库区,长江和乌江在城区交汇。涪陵榨菜创制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面世以来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影响日益扩大。、 涪陵榨菜的制作全靠手工劳动,工艺繁杂,技术难度和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其生产采用原始的风干脱水及“三腌”加工工艺,整个制作流程包括原料(青菜头)收购、剥皮、穿串、上架脱水、下架、第一次腌制(加食盐)、起池囤压、第二次腌制(加食盐)、起池囤压、修剪...
查看更多
酱菜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
2018.12.14
酱菜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 北京六必居老酱园约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因其注重产品质量的“六必”经营理念而得名。六必居由山西省临汾县的赵氏三兄弟创立,迄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北京著名老字号之一。它制作的酱菜素以酱香浓郁、鲜甜脆嫩而著称,清代以来的文人笔记中对此多有称誉。 六必居酱菜的传统制作技艺向以选料独特、制作复杂、工艺严谨而闻名,长期以来一直以口耳相授的方式世代传承。其制作加工注重品质,经营管理讲究诚信,产品丰富多...
查看更多
腐乳酿造技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2018.12.14
腐乳酿造技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海淀区 早在汉代,我国就发明了豆腐。为了便于贮存,人们加入酒糟进行腌制,由此形成腐乳。至清代,腐乳酿造技艺得到完善和提高,出现了名重一时的王致和腐乳,其传统生产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清代康熙八年(1669),安徽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住在北京安徽会馆。在备考期间,他依靠贩卖豆腐维持生计。王致和利用老家的腐乳酿造技艺保存卖剩的豆腐,不经意间发明了臭豆腐这一独特品种。其后臭豆腐生意日益红火,王致和于是弃学从商,于清代...
查看更多
豆豉酿制技艺(潼川豆豉酿制技艺)
2018.12.14
豆豉酿制技艺(潼川豆豉酿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三台县 豆豉酿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即已出现了有关豆豉制作的记载。豆豉是一种健康食品,具有降血脂、抗衰老、防癌症、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深受人们欢迎。它以优质黑豆为主要原料,五香、八角和其他中药、香料为辅料,经过发酵、蒸煮、洗霉、增香、脱水等工艺制作而成。豆豉可分毛霉型、米曲霉型和细菌型三种类型,其中以毛霉型为最佳。我国的豆豉酿制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湖南、重庆等地。 潼川豆豉是四川...
查看更多
豆豉酿制技艺(永川豆豉酿制技艺)
2018.12.14
豆豉酿制技艺(永川豆豉酿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 豆豉酿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即已出现了有关豆豉制作的记载。豆豉是一种健康食品,具有降血脂、抗衰老、防癌症、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深受人们欢迎。它以优质黑豆为主要原料,五香、八角和其他中药、香料为辅料,经过发酵、蒸煮、洗霉、增香、脱水等工艺制作而成。豆豉可分毛霉型、米曲霉型和细菌型三种类型,其中以毛霉型为最佳。我国的豆豉酿制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湖南、重庆等地。 豆豉是川东和重庆的特...
查看更多
1
1240
1241
1242
1243
1244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