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宁夏小曲
2018.12.14
宁夏小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夏小曲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以及永宁县、贺兰县、中宁县、同心县、平罗县、石嘴山市惠农区、吴忠市、固原市、灵武市、盐池县等地汉族、回族、满族等各族民众中流传的曲艺表演形式,俗称“小曲子”,又称“宁夏说书”。 清初宁夏地区就有从陕西和甘肃等地流入的小曲艺人的流动演出。至清咸丰年间,宁夏本地艺人“旦”(本名郭俭)带着妹妹在银川市、永宁县一带采用本地方音演唱“小曲子”。一般认为,宁夏小曲是在外来的唱曲表演形式吸收本地艺人和本地音乐曲调、采用本地方音说唱表演的本...
查看更多
桂林渔鼓
2018.12.14
桂林渔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林渔鼓是以桂林方音说唱表演的鼓书类传统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桂林渔鼓由18世纪初从湖南传来的湖南渔鼓与广西桂林当地的方音及音乐曲调逐渐融合、发展演变而成,至20世纪初,发展成为桂林地区重要的说书表演形式。桂林渔鼓流传的范围遍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通用桂林官话的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四个地区的近40个县市和南宁市、崇左市的部分县乡。 桂林渔鼓的演出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打单筒”,即一人左手抱渔鼓,右手击鼓,自打自唱;第二种是二人至七八人甚至十余人不等的组合说唱...
查看更多
湖南渔鼓
2018.12.14
湖南渔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南渔鼓是广泛流布于湖南省各地的传统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湖南渔鼓的历史源头可上溯至唐宋时期的“道情”,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为湖南省地方性的独立曲艺形式。清末民初,湖南省各地涌现出很多职业艺人,演出方式也由流动行艺走向坐场说书,并成立了行会组织,每年集会公祭祖师韩湘子。 湖南渔鼓采用湖南方音,说唱相间、以唱为主;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的叙事文体,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唱词格式基本为“二二三”词格的七字句,及在此基础上变化的“三三四”词格的十字句。典范的曲本构成一般由...
查看更多
跳三鼓
2018.12.14
跳三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跳三鼓是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石首市、公安县、江陵县、松滋市及湖南省华容县、安乡县、南县等县(市)的曲艺表演形式,原名“跳丧鼓”,是“坐丧鼓(鼓盆歌)”的演变。在鄂湘边境一带,人们将“打丧鼓”分为“坐丧鼓”和“跳丧鼓”。因“坐丧鼓”无表演内容,比较单一,有些地方就将其发展成为多人演唱、边唱边跳、伴奏也较丰富的“跳丧鼓”。《石首方志》记载:“丧事,则有丧礼,亲朋纷纷来祭,并守灵柩,整夜打丧鼓伴灵。” 传统的跳三鼓活动以演出场合分为跳丧、跳寿、跳喜,即“三跳...
查看更多
山东花鼓
2018.12.14
山东花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山东花鼓又名“花鼓丁香”“打花鼓”等,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曲艺表演形式。其流行区域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中心,活动范围波及山东省全境及周边省市农村。 山东花鼓历史悠久,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杂扮或曰杂班……多借装为山东、河北村人以资笑,今之打和鼓……散耍皆是也”。清中叶前后,流行于菏泽市、济宁市等地的南路花鼓表演形式已发展比较完备,少数以一人打花鼓演唱,多数则二人对口演唱,成为山东花鼓主要演出形式。清末,不少地方已由一人多角发展为几人分角...
查看更多
永新小鼓
2018.12.14
永新小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新小鼓是创始于江西省永新县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因基本演唱曲调主要源自当地的号子,故俗称“唱号音”。现流布于江西省永新县及其周边地区,尤以该县的龙源口镇一带最为流行。 据清《永新县志》记载,永新小鼓创始于清乾隆年间,创始人为欧阳承相。他少年目盲,进入永新县立的慈善机构圣恩堂生活,借鉴当地的另一种曲艺形式渔鼓,并将渔鼓筒改制成牛皮蒙面的小鼓,自行敲击伴奏,化用当地的号子与山歌曲调,进行说唱表演,发展形成了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腰挂小鼓敲击...
查看更多
客家古文
2018.12.14
客家古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客家古文是在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中心的赣南客家居住区流传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所演述的内容在历史上多为“古人的故事”而得名,俗称“古文”。 客家古文至迟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形成。其表演形式采用赣南地区的客家方言说唱叙述,又说又唱、以唱为主,通常为一人坐着自行伴奏说唱,也有加入多人帮腔伴奏的情形。自拉自演的说书表演方便,帮腔伴奏机动灵活,伴奏乐器勾筒定弦一般为5—2、2—6、1—5、6—3,在旋律行腔中充分发挥出空弦的特色。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体,唱词格式多为七字句式。所...
查看更多
丽水鼓词
2018.12.14
丽水鼓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丽水鼓词是在浙江省丽水市及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和青田县流布的以丽水方音说唱相间表演的说书形式。因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故称“丽水鼓词”。又因行艺演出方式的不同而有流动演出(即“门头鼓”演出)使用的扁鼓、坐场演出(即“包场鼓”演出)使用的大堂鼓之别。 丽水鼓词通常由一人自击鼓板说唱表演,也有一人为主、多人分持大小锣、钗钹、恰恰板和六轮板等伴唱演出的情形。唱腔曲调为板腔体,主要板式有“高调”“低调”“平调”“紧流水”等。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一般四...
查看更多
浦东宣卷
2018.12.14
浦东宣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浦东宣卷是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为核心流布地区、采用浦东方音说唱相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传统的演出方式为四人组合,两个主演作为上、下手分持老郎和木鱼,坐在书桌两侧说唱表演;另有两人分持二胡与碰铃,坐在桌后伴奏并帮腔。表演时视宝卷照本宣唱,故称“念宣卷”;又因帮腔中借用佛号“南无”作衬词,故民间俗称“捉那摩”。后增加几件乐器至七八人参演。 清乾隆年间,江苏省苏州市一带的宣卷传入上海市浦东新区,本地人学习苏派宣卷后采用本地方音和曲调表演,至清末形成本土化的浦东...
查看更多
弹唱
2018.12.14
弹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弹唱是流布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中阳县、方山县、柳林县等地的曲艺表演形式,表演时2人或多人分持彩扇以弹伴唱,边舞边唱,同时有乐队伴奏。 弹唱的艺术渊源可追溯至宋代孔三传所创的曲艺形式诸宫调,后受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影响而得以发展形成。20世纪初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吸收了道情戏、民歌、二人台、秧歌等的音乐元素及表演技法达到鼎盛。 弹唱以弹伴唱,以对唱为主,兼有说白,以打圆场的形式演出。演奏乐队一般由7—20人组成,其中,乐队5—13人,唱手2—10人不等。表...
查看更多
1
1327
1328
1329
1330
1331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