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梅花大鼓
2018.12.14
梅花大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花大鼓是流布于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等地区的曲艺表演形式,发源于北京市,盛行于天津市,产生于清代中叶,时称“梅花调”,初为票友作“清客串”时演唱,故又称“清口大鼓”。20世纪初,“清客串”的演唱流入街市,成为卖艺的手段,并出现了金万昌、韩永忠、韩永禄、苏启元等知名艺人,经他们改革并用来卖艺的“梅花调”依流行地域被称之为“南板梅花调”或“梅花大鼓”;原先“清客串”演出的“梅花调”,则被称之为“北板大鼓”。 20世纪初,金万昌到天津市献艺,将梅花大鼓传入天津...
查看更多
数来宝
2018.12.14
数来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数来宝,或称“快板”,是一种采用北京方音韵诵叙述、并用竹板等击节乐器节拍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其表演讲求话语流利、合辙押韵、即兴发挥和机趣幽默。相传在明朝即已形成,并在北京一带出现了索、李、朱等传承门派。 数来宝经历了穿街走巷、撂地卖艺和登台表演三个阶段。由于要挨门献艺,演出的对象主要是商家铺户和有钱人家。“把商店经营的货品夸赞得丰富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因而得名。20世纪30至50年代,随着北京曲艺表演场所的多样化,穿街和撂地之外,书...
查看更多
端鼓腔
2018.12.14
端鼓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平县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   端鼓腔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原初的专为“敬河神”而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持羊皮端鼓,边敲击边走动演唱。唱腔曲调有【七字韵】、【十字韵】、【请神调】和【送神调】等。传统节目有《魏征梦斩...
查看更多
端鼓腔
2018.12.14
端鼓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微山县      端鼓腔发源于山东省微山县境内的微山湖沿湖一带,由于端鼓腔的传艺是口传心授,迄今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但它的演出剧目及唱腔苏北方言较浓,与江苏北部民间的“香火调”似有共同渊源。据老艺人讲,它始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因唐王李世民许愿请河神而来。   端鼓腔是微山湖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祈祷祭祀、追溯历史、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具体分5个环节:1.布坛;2.展鼓开坛;3.请神;4.朝神祭奠...
查看更多
河州平弦
2018.12.14
河州平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临夏市      河州平弦是主要流传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曲艺品种。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唱腔结构为曲牌联缀体。唱词文雅秀丽,曲调丰富优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表演者多属文人雅士或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民间艺人。   20世纪末期以来,河州平弦的演出极度萎缩,老艺人相继谢世,爱好者青黄不接。目前整个临夏地区的河州平弦艺人所剩不足十人,很多唱本也已失传,濒危状况令人担忧,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予...
查看更多
南音说唱
2018.12.14
南音说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南音说唱又称“南音”,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香港和澳门一带,以广东白话表演,是与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南音重名而实不相同的另一个曲艺品种。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早期节目多为长篇。后来也有二人对唱的情形,节目趋向演唱短段,并加入了扬琴、拍板、洞箫等伴奏。唱词为七言韵文,唱腔分为“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并依不同的唱腔采用和流布区域...
查看更多
洛南静板书
2018.12.14
洛南静板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洛南县      洛南静板书是流行于陕南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至迟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形成。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白。通常为一人自弹三弦并击打大锣、小锣、铜镲和脚踏梆子、蚂蚱板子自行伴奏演出。   过去,洛南静板书多为盲人求生糊口的手段,演出多在求神、祈雨、婚庆、丧葬、寿诞、过满月等祭礼和助兴场合。1976年以来,出现了高台表演。   洛南静板书传统节目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公案传奇、忠臣孝子、男情女...
查看更多
四川评书
2018.12.14
四川评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评书是主要流行于重庆市和四川省的曲艺品种,至迟在清咸丰年间即已形成。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讲说,辅有醒目、折扇和手帕等道具。据演出风格而有所谓“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注重语言文采,擅长说演“文书”;“雷棚”强调语气节奏,擅长说演“武书”。又依话本的不同渊源而有所谓“墨书”与“条书”之别:“墨书”指由小说改编演出的节目如《三国》和《水浒》等;“条书”则是自行创编的节目如《金鸡芙蓉图》和《铁侠记》等。讲说...
查看更多
木鱼歌
2018.12.14
木鱼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木鱼歌又称“摸鱼歌”或“沐浴歌”。是流行于岭南广府语系地区特别是东莞非客家区域的曲艺说书形式。旧时多由盲人表演,故又俗称“盲佬歌”。   木鱼歌的具体形成年代不详。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年以上。   木鱼歌的表演采用广东白话,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通常由一人自弹三弦伴奏,坐着演出。演出依演唱方式分为“雅唱”和“俗唱”(也称“读歌”)。其中,“雅唱”曲调委婉悠长,“俗...
查看更多
粤曲
2018.12.14
粤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粤曲是流行于广东及广西的粤语方言区并流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和美洲的粤籍华侨聚居地,采用广州方言表演的曲艺品种。约形成于清代中叶。表演形式为一至二人站唱,另有多人分持高胡、扬琴、琵琶、横箫、长喉管、二弦、提琴(一种广东本地的民间乐器)、短喉管、月琴等专司伴奏。后来还出现过“说唱”、“弹唱”和“表演唱”等演出方式。唱腔音乐极为丰富,大致分为自成系统的7个类别:1.梆子;2.二簧;3.牌子曲;4.吸收龙舟、木鱼...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