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河南坠子
2018.12.14
河南坠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临漳县 河南坠子形成于河南并广泛流传于河南及周边省份如河北、山东等地。在河北省临漳县拥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临漳县1953年前属河南省安阳市管辖。 河南坠子在临漳的形成与现状。具有“坠子窝”美誉之称的郭小屯村老艺人王玉兰讲坠子艺人家谱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796)左右,坠子就在全县盛行,临漳(河南坠子)的前身叫“英歌柳”,从安徽一带学来的一种民间小调。随着时代久远几经传唱,逐步形成河南坠子这种曲种,距今已有...
查看更多
河南坠子
2018.12.14
河南坠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 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早期艺人均为男性,著名的有将坠子书带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坠子书表演的薛玉湘、赵明堂、胡明善、徐振东...
查看更多
贤孝(西宁贤孝)
2018.12.14
贤孝(西宁贤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 西宁贤孝流传在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农业区,它形成于明代中期,因演出节目多以弃恶扬善、彰孝劝化为主题而得名。 西宁贤孝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有时也加入板胡。演出时男女二人结伴演唱,往往男拉板胡,女弹三弦。若一人演唱,则怀抱三弦自弹自唱。贤孝表演不受环境限制,可以走街串户,在庭院茶社、田间地头等各种场合演唱,也可以在红白喜事中演唱。唱腔曲牌包括大贤孝调、小贤孝调、小曲等多种,其音乐曲调和旋律结构为西...
查看更多
贤孝(河州贤孝)
2018.12.14
贤孝(河州贤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临夏市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是流传在甘肃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因表演内容多宣扬劝善惩恶、忠臣良将、妻贤子孝的内容而得名。 河州贤孝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过去主要是盲人)手持三弦,自弹说唱。其节目数量颇多,多为艺人们据书编就,世代流传。为了便于区别,艺人们把表现国家兴亡、忠臣良将的节目叫“国书”,《伍子胥过江》、《三国演义...
查看更多
贤孝(凉州贤孝)
2018.12.14
贤孝(凉州贤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武威市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曲艺说书形式。据相关史料,它形成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 历史上凉州贤孝的演唱者多为盲人,师徒相承,口传心授。其内容主要以表演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尽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贤孝”。 凉州贤孝的表演形...
查看更多
摊簧(绍兴摊簧)
2018.12.14
摊簧(绍兴摊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摊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杭州及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流传于杭州的名为“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而流传于绍兴的则名为“绍兴摊簧”,又名“绍兴鹦哥戏”。 摊簧表演时分行当说唱,往往以五人为一班,自奏自唱,生拉胡琴,旦弹琵琶,净弹三弦,末击鼓,丑打板。也有7至11人为一班的,随着演唱人员的增多,可在班中加入筝、笙、箫、笛、扬琴等乐器。摊簧演唱前先以...
查看更多
摊簧(杭州摊簧)
2018.12.14
摊簧(杭州摊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摊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杭州及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流传于杭州的名为“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而流传于绍兴的则名为“绍兴摊簧”,又名“绍兴鹦哥戏”。 摊簧表演时分行当说唱,往往以五人为一班,自奏自唱,生拉胡琴,旦弹琵琶,净弹三弦,末击鼓,丑打板。也有7至11人为一班的,随着演唱人员的增多,可在班中加入筝、笙、箫、笛、扬琴等乐器。摊簧演唱前先以...
查看更多
兰溪摊簧
2018.12.14
兰溪摊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兰溪市 兰溪摊簧是形成并流行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的一种曲艺唱曲形式。 相传清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由江苏传来的“摊簧”曲调,采用当地方言演唱,借以消闲自娱,久而久之,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体系的兰溪摊簧。至光绪二十六年,兰溪城区出现了专门演唱兰溪摊簧的“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兰溪摊簧一时趋于兴盛。抗日战争时期,城区艺人避难乡下,兰溪摊簧随之而...
查看更多
绍兴平湖调
2018.12.14
绍兴平湖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绍兴平湖调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所唱主要曲调为【平湖调】而得名。相传这一曲艺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型于清代初期。 绍兴平湖调的表演方式为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另有二人、四人或六人专司伴奏,称为“三品”、“五品”或“七品”。主要的唱腔曲调为【平湖调】,具体又分【蓑衣谱】和【细调】两种。其节目分“节诗”和“回书”两种,“节诗”为短篇唱...
查看更多
南平南词
2018.12.14
南平南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南平市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的南词于清嘉庆年间由苏州传入南平之后逐渐与当地的民歌小调融合发展而成。 南平南词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主唱,另有多人分执不同乐器列坐周围,按照不同的行当轮递配合说唱。 南词在18世纪后期传入南平,刚刚传入时即出现过著名的活动班社“静逸轩”,至今已历二百多年,传人有9代之多,艺术传统相当深厚,艺术生命力十分顽强。但是,南平南词在今天的发展中出...
查看更多
1
1342
1343
1344
1345
1346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