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黄梅戏
2018.12.14
黄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源自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融合,逐渐发展为一个戏曲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1952年,在安徽省合肥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黄梅戏表演团体—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在音乐伴...
查看更多
黄梅戏
2018.12.14
黄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
查看更多
黄梅戏
2018.12.14
黄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安庆市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
查看更多
荆州花鼓戏
2018.12.14
荆州花鼓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潜江市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 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戏蟾》、《三官堂...
查看更多
楚剧
2018.12.14
楚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流行于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荆州市、咸宁市、宜昌市、黄石市7地40余县市。 哦呵腔是湖北省孝感市的农民在劳动时,以打击乐伴奏(打围鼓),一人领唱,众人帮腔而形成。由哦呵腔演变而来的迓腔,成为楚剧的主要腔系。黄孝花鼓形成于清道光中期,清光绪二十八年进入武汉市各...
查看更多
楚剧
2018.12.14
楚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
查看更多
庐剧(东路庐剧)
2018.12.14
庐剧(东路庐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和县 庐剧原名“倒七戏”,起源于皖中地区,荟集门歌、秧歌、茶歌、民歌、大别山歌等各种小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东、中、西三路。东路庐剧以芜湖(江南)、和县(沿江)一带为中心。它吸收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和武功,剧目题材由俗走向雅,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和县庐剧团成立于1955年,是东路庐剧...
查看更多
庐剧
2018.12.14
庐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六安市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
查看更多
庐剧
2018.12.14
庐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合肥市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
查看更多
扬剧
2018.12.14
扬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镇江市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等地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此外在上海也有扬剧的演出。扬剧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等,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20世纪初,进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剧趋于繁荣,镇江、南京、扬州的扬剧演出盛行一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扬剧的唱腔音乐属于曲牌体...
查看更多
1
1376
1377
1378
1379
1380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