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华亭县      甘肃华亭县地处关山东麓,古代是关陇通往西域的丝绸古道。总面积1186.55平方公里,辖5镇5乡,112个村,总人口155017人。   华亭曲子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华亭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
查看更多
曲剧
2018.12.14
曲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阳调】、【汊江】、【诗篇】、【清江】、【银纽丝】、【满江红】等。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阳调、哭阳调、喜阳...
查看更多
茂腔
2018.12.14
茂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
查看更多
茂腔
2018.12.14
茂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胶州市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
查看更多
五音戏
2018.12.14
五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极富抒情性。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
查看更多
采茶戏(粤北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韶关市      粤北采茶戏(三角戏)是流传于粤北民间的地方民间小戏剧种。其源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闽、赣的“采茶山歌、小调”。在传承的过程中,其不断吸收赣、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成为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流布于粤东、赣南、湘南、桂东等广大客属地区。   粤北采茶戏有一大批传统剧目,如颂扬婚姻自由的《磨豆腐》、《双双配》,惩恶扬善和宣扬家庭伦理的《卖杂货》、《打狗劝夫》,以及鞭挞、讽刺社会丑恶的《阿三看姐...
查看更多
采茶戏(抚州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抚州采茶戏是在明代茶灯戏的基础上,吸取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据《临川县志》记载,迄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抚州采茶戏脱胎于民间灯彩歌舞,受明代抚河戏和湖北黄梅戏影响,语言生动诙谐,音乐唱腔优美明快,动作朴实,亦歌亦舞,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传唱剧目有一百多部,有单台戏(独角戏)、折子戏、大戏和连台本戏。单台戏传承了原始戏曲形式,小戏多以表现底层小人物为主,大戏以传奇故事、神话故事居多。   抚州采...
查看更多
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高安市      高安采茶戏原名“高安丝弦戏”,是在早期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和傩舞等民间艺术基础上,吸收了明清时期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而作为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高安采茶戏具有“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交错、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   高安采茶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富于生活情趣。传统小戏《四九看妹》于1959年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现代...
查看更多
采茶戏
2018.12.14
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阳新县      柳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传在阳新县一带。清代包括采茶戏在内的外来戏曲声腔沿长江水路和鄂赣陆路传播到阳新县,与幕阜山区的茶歌相结合,于清代道光年间形成阳新采茶戏。清末民初,阳新采茶戏在阳新籍汉剧大师朱洪寿的带动和影响下取得长足发展,并向周边县境流布。1965年,阳新县采茶剧团成立,标志着阳新采茶戏已发展成熟。   阳新采茶戏的唱腔音乐由正腔、彩腔、击乐三部分组成,正腔属板式变化体,包括“北腔...
查看更多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   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