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龙舞(城步吊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      流传于湖南省城步县丹口镇下团村的吊龙是一种道具制作和表演方法独特的龙舞:先用数根长、短竹片扁担和红绳分别制成“小吊”、“中吊”,再将小吊挂在中吊上,将篾扎布裱的龙节吊在小吊上,然后再用一根横起的长扁担和高2米的竹竿制成“大提”将其吊起,共制成六组。舞时将龙头和龙节连缀,每位舞者高举竹竿,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由舞龙珠者引领起舞,犹如“龙”在云中盘旋,场面蔚为壮观。   每逢春节或重大喜庆活动,城步县苗...
查看更多
龙舞(地龙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来凤县      地龙灯流传于武陵山腹地来凤县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当地称为“巴地梭”,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灯舞。   每逢春节和五月十五“中端午节”,两村的地龙灯舞队走村串寨,游舞四乡,深受群众喜爱。据老艺人李英回忆,玩地龙灯来源于楚霸王项羽“龙生虎养凤遮荫”的传说,他家四五代人都玩地龙灯,传到现在,大约有三百来年的历史。   地龙灯舞蹈套路和动作现存12种,演技难度大,表演性、观赏性很强,且舞法独特...
查看更多
龙舞(三节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云梦县      三节龙流传于云梦县伍洛镇一带,因其舞动的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节组成,并与几十名击鼓者同舞而得名。以前表演三节龙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太平,因而又叫“太平灯”。表演时,由一条老龙和两条小龙组成一组。每条龙由三人分别舞龙头、龙身和龙尾;龙的周围是99人组成的跳鼓队与之共舞,以跳跃击鼓象征雷声,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   “龙头自咬其尾”,将龙舞成圆形,是该舞独具的动作特色。龙时而滚于地面,时而跃上条凳、石...
查看更多
龙舞(火龙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孟州市      “火龙舞”又叫“五色火龙舞”,流传在河南省孟州市龙台村。   龙台村位于孟州市西北蟠龙岭脚下,蟠龙岭也叫“五龙岭”,是全市制高点。村西北有座据说兴建于商代的五龙庙,庙内雕塑红、蓝、绿、黄、白五色巨龙,庙周边有五道丘陵,绵延起伏,活像五条翩翩起舞的巨龙向庙内奔突。   当地民间传说,隋炀帝年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唯独五龙庙周边依然鸟语花香,万物茂盛,庙内祥云缭绕,紫气升腾。隋炀帝生怕“五龙神威”压了他...
查看更多
龙舞(龙灯扛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沂市      龙灯扛阁流传在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   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这种传统舞蹈,在过去通常用于祀神和求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喜庆节日里的文化娱乐项目。   龙灯扛阁的“彩龙”总长25米,舞龙者为青壮年,分两组轮番上场,每组10人:一人擎珠,另...
查看更多
龙舞(坎门花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玉环县      坎门花龙是流传于玉环县坎门渔乡的一种“龙舞”,俗称“滚龙”或“挵龙”(闽南话)。过去,该舞只在海边岙口居住的从事捕鱼的闽籍渔民中流传。   花龙龙口衔珠而舞,被渔民认为是“海龙”,是“已经成正果的海里的龙”,舞花龙有着渔民“祭海”、“祈佑”的意蕴。   “吉日起档”(农历腊月择吉日扎制龙头、龙尾)、“化龙归海”(正月十八将龙头、龙尾烧掉)等,是坎门花龙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仪轨和风俗(龙节可以经年使用...
查看更多
龙舞(开化香火草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开化县      舞香火草龙是开化县18个乡镇中秋节期间的一种民间习俗,尤以苏庄镇富户村的香火草龙最为精彩。   开化香火草龙是用稻草扎成龙身,并插上密匝匝的香火,舞龙时点燃全部香,草龙变成火龙,在月光朦胧的夜色里,烟雾缭绕,香气飘逸,腾云驾雾,狂奔飞舞,蔚为壮观。   在舞龙前先要“祭神龙”:摆猪头香案,焚香燃烛、诵祭祠、放炮奏乐,仪式隆重。龙舞结束,要将草龙送(抛)入河流,意为龙归大海。   据苏庄镇汪氏宗谱...
查看更多
龙舞(碇步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泰顺县      碇步龙是流传于泰顺县仕阳镇的一种风格独具的“龙舞”。   仕阳镇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仕水碇步”,该碇步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长144米,共233齿,连接溪东与朝阳二村。以碇步为平台表演龙舞,始创于清嘉庆三年(1798)。据朝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林氏裔孙为庆祝朝阳林氏宗祠落成,突发奇想,首创在碇步上舞龙灯,用以庆典。   碇步龙的道具用竹篾编成圆形笼子,笼外蒙布并绘上龙鳞片的图案,节节连在...
查看更多
龙舞(直溪巨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金坛市      巨龙是直溪镇巨村一带流传的一种“龙舞”,它发源于巨村,又因龙身特长而巨大,故称为“巨龙”。   巨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最早是以稻草为材料扎制而成,长约15米至30米左右,由七八个人或近二十个人舞动。此后数百年间制作工艺有所进步,约在民国初年逐步开始改为以竹篾扎制,骨架外裹以龙鳞状的布皮和灯饰等。龙身也逐步增长,目前所舞的巨龙每节为2米,最长的龙身有100节,全长有二百多米,需一百多人协同表演...
查看更多
龙舞(浦东绕龙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      “绕龙灯”是旧时上海浦东民众对舞龙活动的俗称,多出现在节日喜庆和求雨、禳灾、酬神、祈平安等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浦东地区的舞龙活动盛行,传统的舞龙形式主要有:布龙、纱龙、草龙、香火龙、小白龙、游花龙等。当地的舞龙队伍主要分布在各村镇、氏族及一些行帮中,最负盛名的要数三林镇一批“挑行口”帮(即搬运、装卸工人)组成的舞龙队。   浦东绕龙灯是一种集舞蹈、民族鼓乐为一体的传统文艺项目,往往与岁时节庆、庙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