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3   星期日   农历六月十九   小暑 小暑
搜索
秦腔 
2018.12.14
秦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我国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戏曲剧种。新疆天山南北一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市)汉族、回族、锡伯族世居的团场地区,都有秦腔流传。 秦腔在清光绪年间随军屯和商贾,沿丝绸之路传入新疆,最早成立的班社是迪化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
查看更多
秦腔 
2018.12.14
秦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我国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戏曲剧种。 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秦腔艺术形式,源于陕、甘一代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曾受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 “成义班...
查看更多
秦腔
2018.12.14
秦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秦剧团      秦腔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剧种,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甘肃秦腔形成于明清之际,系由甘肃“皮影腔”(又称“兰州影”)和“西秦腔”融合衍变而成,行腔念白采用甘肃方言。   甘肃秦腔的声腔体制较为特殊,表现为“板式加曲牌,曲牌兼佛曲”的形式,其中包括【慢板】、【二六板】、【尖板】、【倒板】、【滚板】、【带板】六类板式,【听更鼓】、【鸿雁飞】、【吹腔】、【高腔】、【状元令】、【中军令】等近百支曲牌...
查看更多
秦腔
2018.12.14
秦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   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及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
查看更多
正字戏
2018.12.14
正字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陆丰市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于海陆丰地区,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   正字戏有传统剧目两千六百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有明代宣德七年的《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及嘉靖年间的《蔡伯喈》南戏抄本和一批较完整的清代、民国抄本,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记录本。《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喜戏”,《荆钗记...
查看更多
广昌孟戏
2018.12.14
广昌孟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广昌县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江西省广昌县境内,俗称孟戏,又名盱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了五百余年。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其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遗响。广昌原有三路孟戏,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两路现存,舍溪孟戏则已湮灭于20世纪的60年代。孟戏只在每年的正月演出一次,用于民俗活动。   曾家孟戏被认为是元本,全剧共64场,分为两本,一个晚上演一本。剧中孟姜女...
查看更多
湘剧
2018.12.14
湘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衡阳市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流行于湘南东部17个县市及赣南西部和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因它曾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故又称长沙湘戏。湘剧融合有昆腔、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湘剧。   衡阳湘剧剧目繁多,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113个,散折戏465个,《封神榜》、《岳飞传》、《目连传》、《金印记...
查看更多
川剧
2018.12.14
川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
查看更多
川剧
2018.12.14
川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
查看更多
四平戏
2018.12.14
四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屏南县      四平戏又名四评戏、四坪戏、四棚戏、四蓬戏,系由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来,嘉靖年间盛行于徽州(安徽省歙县)一带,明末清初传入闽东北大山深处的政和,在政和县杨源乡及屏南县龙潭乡以历史原貌完整地延续至今。   四平戏的传统剧目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苏秦》、《英雄会》、《九龙阁》、《陈世美》、《芦林会》、《八卦图》等几十个。其唱腔属于高腔系统,古朴粗放...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