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8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一   立夏 立夏
搜索
楼正寿
2018.11.15
楼正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11月生,浙江省杭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番音乐(楼塔细十番)代表性传承人。9岁起随父亲楼如竹(第二任楼塔细十番协会会长)学习十番,各类乐器演奏都较熟练,尤其擅长板胡演奏。演奏风格根据不同的曲牌既细腻又粗放。20世纪80年代末,为振兴楼塔细十番积极奔走,重新组织有基础的村民练习、表演楼塔细十番。2007年3月自担任楼塔细十番协会会长以来,组织会员经常开展活动,参加各种演出,还主动与楼塔镇中心小学等几所学校联合,组建楼塔细...
查看更多
沈凤泉
2018.11.15
沈凤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4年1月生,上海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奏员。自幼受父亲、叔父的影响,酷爱江南丝竹音乐。195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师从陆修棠教授。先后在浙江民间歌舞团和浙江艺术学校担任二胡演奏员和二胡教师。将祖传的上海南汇江南丝竹音乐的乡土味和浙江民间音乐的地方音乐相融汇,并运用现代二胡将其升华,音色华丽、润厚、甜美,富有江南乡土特色。1963年演奏《慢三六》获“上海之春”第一届全国二胡独奏比赛...
查看更多
周惠
2018.11.15
周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2年12月生,2011年12月去世,上海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江南丝竹名家周俊卿长子,专攻扬琴。先后参加了父亲创办的声扬国乐社(1935年)、上海友声旅行团国乐组(1940年),以及由孙裕德创办的国乐研究会(1941年)。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兼任上海民族乐团学馆、上海戏曲学校、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扬琴教师,培养了郭敏清、丁言仪、庞波儿等一批教学和演奏人才。对扬琴演奏有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把单弹轮、八度衬...
查看更多
刘有生
2018.11.15
刘有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0年3月生,2018年3月去世,江西省于都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代表性传承人。14岁起跟随父亲刘自福学习吹奏唢呐公婆吹,17岁开始出门做手艺,早年以吹奏唢呐谋生,后以务农为主,兼顾吹奏唢呐。还学习掌握了公婆吹唢呐制作工艺,选材、剪材、钻洞、开孔、打磨,采用最传统的工艺制作,只需要一把锯子、一把柴刀、一把铰刀、一把一字刨几件工具即可制成。曾参加赣州市第六届脐橙节、南丰蜜橘节、《魅力江西》于都航拍、中国鄱...
查看更多
牛其云
2018.11.15
牛其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1月生,山西省壶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唢呐艺术(上党乐户班社)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乐户家庭,受祖父牛有财、父亲牛富好的影响,6岁开始学艺,13岁考入艺校,14岁加入壶关秧歌剧团从事创作。直接参与了原壶关秧歌的抢救、挖掘、整理和配乐工作,创造性地把壶关干板秧歌变为配乐戏曲。1976年以后,一直跟随父亲参与“礼仪细乐”民间祭祀活动,熟练掌握民间赛仪及工尺谱套曲。不仅演奏技艺精湛,创作上成绩也比较突出。2004年参加潞城市南贾村...
查看更多
卢补良
2018.11.15
卢补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0年8月生,山西省忻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唢呐艺术(晋北鼓吹)代表性传承人。16岁时师从八音世家传人武桂兰学习唢呐,21岁被原忻州地区北路梆子剧团选中,成为专业唢呐演奏员,艺名“小狗儿”。1987年组建八音会班,开始着手挖掘、整理、研究、排练已失传多年的《八大套》套曲,并组织演出一些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如《大德胜》《三对面》等。2006年7月,在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中,以一...
查看更多
姚少林
2018.11.15
姚少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7月生,2011年3月去世,河北省滦南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唢呐艺术(唐山花吹)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唢呐世家,9岁学艺,姚氏唢呐第六代传人。技艺特征有反腕、点、剜、正、反摩挲、单、双倒手等。不仅全面继承了唐山花吹的技巧,还有所发展,吹、咔、哨、耍,无所不能,主奏乐器唢呐在他手上如同变魔术一般,边吹边耍,令人目不暇接。舞台作风正派,艺德高尚,能充分调动乐队的整体优势,高潮时一人同时吹奏六支唢呐。1990年登上中央电视台“中国...
查看更多
布林
2018.11.15
布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蒙古族,1940年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1959年在内蒙古广播电台民族民间演唱队工作,师从新中国第一代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同时向四胡一代宗师孙良学习四胡与潮尔,后向著名马头琴艺人巴拉贡学习马头琴泛音演奏法。提出的“马尾胡琴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理论”,目前已为学术界认可。还创作出《叙事曲》《在戈壁高原上》等多首植根于传统的马头琴乐曲,集马尾胡琴多种传统演奏法于一身,并在融会贯通的基...
查看更多
谢导秀
2018.11.15
谢导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0年1月生,2019年2月去世,广东省广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1960年7月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古琴专业,师从岭南派古琴艺术宗师杨新伦,并长期跟随其进行古琴艺术研究,整理了岭南派古琴曲目《古冈遗谱》,使之得以流传,并为《双鹤听泉》《神化引》打谱,出版专辑《古琴梦》《碧涧流泉》。一直致力于古琴艺术的口传心授。
查看更多
刘善教
2018.11.15
刘善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10月生,江苏省镇江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古琴世家,从小随父亲刘景韶学琴,后又师从程午加先生。学习了梅庵派曲目及其他流派的代表性曲目。琴风明洁温雅,沉静自在,有浓郁书卷气息。20世纪80年代起参加各类古琴活动,曾获2016年“敦煌杯”古琴展演优秀指导奖。参加国内外古琴学术交流会、名家演奏会,进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开展讲座和演出活动。曾赴香港和台湾地区及东南亚、欧美等国演出,并熟练掌握...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