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8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一   立夏 立夏
搜索
刘正春
2018.11.15
刘正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5年3月生,2013年6月去世,江苏省南京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金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1951年起,师从夏一峰、赵云青学琴,尽得金陵琴韵;师从梅庵琴家程午嘉,同时还就教于广陵琴家刘少椿;又师从川派琴家周空明,成为其关门弟子;还曾师从诸城琴家王生香学习。在金陵派“顿挫”的特点上,融广陵派、川派、虞山派众家之长,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即抑扬有纪,参序有节,应合适度,韵远声希。弟子逾千人,遍布五大洲。1999年恢复金陵琴社...
查看更多
李禹贤
2018.11.15
李禹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7年3月生,2011年8月去世,山东省桓台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1954年开始习琴,启蒙于张正吟,后受业于夏一峰。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中部学习古琴,师从刘景韶、张子谦。1961年起于福建艺术学院任教。先后创立厦门古琴学会、福建古琴研究会,并担任会长。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古琴文化数据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福建古琴研究会会长。打谱有《风云际会》《雉朝飞...
查看更多
郎加木
2018.11.15
郎加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羌族,1945年4月生,四川省松潘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族多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师从羌族多声部乐师雷磋学习羌族多声部民歌百余首,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特色,代表作有《酒歌》《战胜》等。受到行内广泛认可,在羌族地区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曾代表羌族多声部民歌项目参加国内重大比赛和演出活动,并多次获奖。2000年在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获得“最佳歌手奖”。长期致力于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出、资料收集和后继人才培养。积极开...
查看更多
温桂元
2018.11.15
温桂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壮族,1934年2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系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第三代传承人,7岁起跟随父亲温文德学习壮族三声部民歌,16岁形成自己的唱法特点,18岁开始在各种场合演出。熟练掌握当地多种民歌唱法,声音高亢,担任壮族三声部民歌第一声部的主唱。擅长即兴演唱,对歌如流。一直致力于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先后创作、整理了四千多首民歌,组织了村里的百灵演唱队,并无偿培训了一百多名歌手和...
查看更多
芒来
2018.11.15
芒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蒙古族,1947年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声部民歌(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代表性传承人。长调歌王哈扎布的侄子,也是哈扎布大师第一批亲传弟子,自幼跟随哈扎布大师和家乡民间艺人学习演唱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风格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从1970年开始学习演唱浩林潮尔和潮尔道。目前全部掌握了潮尔道仅存的十余首曲目,并继承了哈扎布大师的演唱风格和技术技巧。演唱风格古朴,韵味浓郁,吐字清晰。2003年出版了《旭日般升腾》潮尔道个...
查看更多
吴仕恒
2018.11.15
吴仕恒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19年11月生,2011年9月去世,贵州省黎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琵琶歌代表性传承人。8岁开始跟随琵琶歌歌师学习歌艺,一生编创作品无数。1969年开始授徒。94岁高龄时仍然可以即兴编歌,为尚重琵琶歌的一代宗师。至今被人们传唱和保留的歌曲有两千多首,代表歌曲有《记耙苟妹》《婚姻自主》《勤俭立身之本》《忆旧情》《嘎札西》等。1986年至1990年,编创了一百零八段曲目的侗歌《百善孝为先》,内容包括为人处世、尊老爱幼、伦理纲常...
查看更多
潘萨银花
2018.11.15
潘萨银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侗族,1943年5月生,贵州省从江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歌师世家,5岁开始跟祖母和母亲学歌,记忆力超强,13岁即掌握了两千多首歌,担任歌队“赛嘎”(大歌队中唱高声部),引领歌声和谐、整齐、优美动听。17岁与同伴在鼓楼与“腊汉”(侗族男青年)对歌,取得胜利,从此一举成名。18岁开始传歌于本寨的青年男女。以侗族大歌创作为主,以传歌为荣、教歌为乐,积极参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侗族大歌的传承培养后继人才。
查看更多
吴仁和
2018.11.15
吴仁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31年4月生,2016年2月去世,贵州省从江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10岁开始拜本寨老歌师学唱侗歌,学演侗戏;15岁登台演侗戏,掌握传统侗歌曲目两千余首;25岁独自掌握师父所教的传统侗戏剧目,并能独立带领戏班到外地演出;28岁开始创作侗歌、侗戏。先后创作了侗歌《赖啊喜》《党的政策为侗家》,侗戏《补几奶几》《补贯的故事》《学大寨》等作品。改革开放后又创作了《椪郎柑妹》《初中不毕业,打工不合格》等,均受到观众的喜...
查看更多
王爱民
2018.11.15
王爱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土家族,1971年6月生,2016年3月去世,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薅草锣鼓(长阳山歌)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跟随父亲王纯成、母亲胡绍珍学唱山歌,嗓音清亮,音域宽广,尤其擅长演唱高音长腔。音色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常用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且装饰音及滑音运用较多。曾获第二届全国民歌擂台赛“歌王奖”、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音乐类大奖、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金奖和最受观众喜爱歌手奖。曾赴...
查看更多
孟凡林
2018.11.15
孟凡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7年12月生,2015年11月去世,江西省武宁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薅草锣鼓(武宁打鼓歌)代表性传承人。1945年,跟随父亲、伯父、叔父等老一辈打鼓歌匠学习演唱打鼓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技艺,以扎实的击鼓、演唱技能表演了《到山来》等一千多首打鼓歌,在赣北大地广为流传。演唱的武宁打鼓歌曾被北京、上海、武汉等音乐学院列为教材内容,演唱的昂颈歌被《中国音乐词典》收为辞条。多年来,为武宁打鼓歌培养鼓匠近百人,业余歌手近千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