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新址在北京咏园揭牌
要闻
1月10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迁址揭牌仪式在北京市东城区咏园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共同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新址揭牌。出席揭牌仪式的还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东城区、首创集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相关领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是隶属于文化和旅游部的全国性非盈利社会组织。协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论述精神为...
查看更多
山东: 做活“非遗+” 保护文化生态
专题报道
1月10日是农历腊月初八。一整天的时间里,山东省潍坊市各级公共文化旅游场所推出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从传统腊八粥的熬制、二十四节气主题讲座,到腊八相关民间技艺展示等,受到群众好评。潍坊市临朐县中学教师何超盈说:“近些年,关于民俗文化的展示越来越多,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文化生态愈发关注。” 过去几年,齐鲁大地以保护非遗为核心,对山东省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态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查看更多
上海海派非遗技艺编织冬奥颁奖花束
专题报道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采用的并不是鲜切花,而是手工绒线编结的花束,寓意着温暖、祥和,同时践行了可持续的理念,能够永久保存。而这种工艺,是上海市的一项非遗技艺,最近,记者探访了正在赶制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的编织团队,一朵朵美丽又永不凋谢的绒线花,是怎样编织出来的,一起来看。 “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上海市级传承人 励美丽:这是花束里面的月桂花,这个是杭州来的,就是我们这个花束是全国各地,最后汇总是在我们公司本部...
查看更多
田青:两个5.18,两个一百年——纪念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
论坛
【摘要】2021年是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同时,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苏州昆剧传习所建立一百周年。在这个特殊节点上,系统梳理昆曲传承发展的经验历程,能够更加充分地体会到在时代转型的进程中,昆曲是如何通过恪守优秀文化传统而实现与时俱进的艺术传承的,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七十多年时间里,党和国家为昆曲复兴做出了重大而突出的举措,这是昆曲艺术在新世纪能够引起中国戏曲,乃至中国非遗保护新局面的基础。 【关键词...
查看更多
2022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正式启动
要闻
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2022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启动仪式在北京首创咏园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出席启动仪式并宣布活动启动。 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我国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200多项,如龙舞、狮舞、年画、剪纸、抬阁、灯会、庙会等。每年春节、元宵节也是全国各社区、乡村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民俗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查看更多
节庆丨浓情腊八:甜粥如蜜心脾沁 咸粥飘香胃口开
专题报道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这首流传甚广的民间歌谣,诠释着孩童们对过年的无限期盼。一碗碗香甜的腊八粥,像是报信的信使一样,预示着年关将至,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少不了美食相伴,喝腊八粥便是腊八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而关于腊八粥的咸甜问题,就像端午节的粽子是甜是咸一样,各地都有各自的传统...
查看更多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征求《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意见的公告
通知公告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征求《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意见的公告 为进一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文化和旅游厅结合实际制定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5年)》。 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在2022年1月11日前,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逾期未反馈视为无意见。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公示受理部门...
查看更多
山东:弘扬黄河文化,聚力遗产保护
资讯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黄河在山东入海,润泽了齐鲁大地,哺育了齐鲁儿女,孕育了齐鲁文化,塑造了山东人的精神品格。山东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世界遗产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泰山、曲阜“三孔”、“天下第一泉”等景区享誉海内外。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奇观,以及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野生鸟类等,这些丰富独特的文旅资源,成为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近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
查看更多
山东:弘扬黄河文化,聚力遗产保护
专题报道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黄河在山东入海,润泽了齐鲁大地,哺育了齐鲁儿女,孕育了齐鲁文化,塑造了山东人的精神品格。山东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世界遗产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泰山、曲阜“三孔”、“天下第一泉”等景区享誉海内外。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奇观,以及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野生鸟类等,这些丰富独特的文旅资源,成为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近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
查看更多
非遗传承人遭遇短视频,何以摆脱“团团转”困境
论坛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洞村乡竹编第五代传人李年根,凭着50多年的手艺,“破圈”成为全网粉丝量达800万的“网红”。 图为团队摄影师拍摄李年根的工作画面。(摄影:新华社记者 周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传承主体的“活态化”文化形态。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打破了静止在时空维度中的非遗传播,传承人开始用短视频进行记录、表达与展演,让古老的非遗再次“被看见”。非遗题材正成为短视频内容生态中重要的垂直门类和亮丽风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