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非遗分类及非遗阶元系统建构研究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多种分类方法存在类目设置不全,类目互斥性较差,分类层级较少等问题,为了适应非遗保护工作重心转向的实践需求,需要对现有分类体系进行完善。分类学具有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机制,其研究对象与非遗同样具有传承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相类似的微观特性,以及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的宏观特征。在借鉴分类学的分类体系,结合现有的非遗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新论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供给相对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92个指导性案例中,涉及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有3个,彰显司法需求的旺盛。但指导性案例是司法裁判的非正式法源,援用率低。地方性法规虽是司法裁判的正式法源,由于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狭窄,司法适用性不强。在技术层面上,案例指导制度和地方立法具有互补性,指导性案例确立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可以通过地方立法实现转化。 [关键词]案例指导制度;地方立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
查看更多
“昆曲之乡”打造中国戏曲百戏博物馆
要闻
2019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1日晚在“昆曲之乡”江苏昆山启幕,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112个剧种的118个代表性经典剧目将在此间集中献演。旨在展示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特色的中国戏曲百戏博物馆同日奠基。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昆山市人民政府、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本届百戏盛典为期38天。参演剧目中,既有黄梅戏、川剧、秦腔等流行范围较广、在全国有较大知名度的剧种,也有扬剧、闽剧、山东梆子等只在一个省份流...
查看更多
戏曲传承,人才培养是关键——第二期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回访记
专题报道
研修班学员张开慧(前一)在张北县文化馆为百姓上课    本报记者 李月 摄 2018年11月17日至12月17日,由北京市文化局指导、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第二期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在北京中国戏曲学院举办。 作为该期研修班计划的重要环节,2019年7月3日至11日,中国戏曲学院组织相关人员分别到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青岛市、河北省张北县,对参加研修班的学员进行...
查看更多
“公约意识”如何贯穿非遗高等教育全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亚太地区多国代表一同寻找答案
专题报道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逐渐认识到,高校以其人员的专业化构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具有本土化优势,发挥着可持续性的巨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事务负责人希玛珠莉·古榕说。7月22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合培训班在上海开班。 在全球视野下,非遗传承保护与高校教育的结合在各国有哪些经验可互相借鉴且值得推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规范普及与区域指导,能为“非遗进高校...
查看更多
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
论坛
摘要: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的保护方式,主要是针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具体的生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对其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其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如此才能使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民众需求;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
查看更多
留住精湛工艺 守护文化根脉——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优秀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
专题报道
从江岜沙黑苗绘制图案工具 贾京生(中)与布依族枫香防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光成(右)交流 贾煜洲拍摄广西隆林红头苗蜡染工艺 海南岛苗族蜡染图案绘制过程 贵州苗族蜡染图案绘制过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农业人口日趋城镇化的今天,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巨大冲击而濒临...
查看更多
以文化生态涵养非遗内生动力
论坛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决定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如何让非遗在守正出新中绽放出时代光彩?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区域...
查看更多
从一时一地到常态化普及——四川推动“非遗进校园”落到实处
专题报道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探索推动非遗扎根校园,记者近日在四川走访发现,以成都为主的四川部分地区正通过加大课时投入、搭建平台以及开展因地制宜的教育实践等方式,推动非遗传承从一时一地变为常态化普及教育,让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 因地制宜开展教学 近日,2019年成都市“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在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举行。活动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教学成果展演、传统技艺教学成果展示、授课传承人技艺展示等,20多个区(市)县的中小学带来了百余件手...
查看更多
温暖非遗扶贫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新疆非遗回访纪实
交流培训活动
大美新疆,非遗回访 路迢迢 牵手喀什,温暖非遗 扶贫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坚定行 上海大学在2018年10月24日至11月23日承办了整建制新疆刺绣研修班,提高非遗传承人群传承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创造力,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2019年6月24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回访团队奔赴新疆进行非遗回访。历时5天,到达喀什、乌鲁木齐、哈密多地,回访钱美荣、胡林生、古丽代斯特等10位学员...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