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8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一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陕北道情
2018.12.14
陕北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 陕北道情在陕西省子长县、延川县、清涧县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都有【平调】、【十字调】、【一枝梅】、【凉腔】、【耍...
查看更多
金华道情
2018.12.14
金华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义乌市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伴奏乐器,这一形式明清以来得到广泛流传。民国时期,义乌道情已十分成熟,出现了骆樟林等名家。 金华道情表演时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
查看更多
金华道情
2018.12.14
金华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伴奏乐器,这一形式明清以来得到广泛流传。民国时期,义乌道情已十分成熟,出现了骆樟林等名家。 金华道情表演时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
查看更多
四川清音
2018.12.14
四川清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清音是重庆、四川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两地拥有共通的曲调音乐体系,但也具有各自的传承发展历史和腔调特征。 四川清音形成于明末清初。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重庆成为四川清音的兴盛地、传播地。重庆水陆码头汇集的民间艺人众多,交流与竞争促使民间艺术格外繁荣。以唱曲、伴乐为生计者,组班结社,代有传人。 重庆“四川清音”曲调类型分为小调、大调、小令体曲牌三大类别,调体和曲牌约有二百余支。大调具有...
查看更多
四川清音
2018.12.14
四川清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清音曾有“唱小曲”的别称,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它形成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一直在四川省汉族地区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四川清音演出时由一位演员执檀板击节站唱,琴师或小乐队在旁伴奏,有时还兼作帮腔。除单曲体唱腔外,四川清音还有“月调”、“背工”、“马头调”等联曲体唱腔。形成板式变化体的“汉调”和“反西皮”,其中有许多省外的民歌小调,如“无锡景”、“麻城...
查看更多
四川竹琴
2018.12.14
四川竹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
查看更多
四川竹琴
2018.12.14
四川竹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三峡曲艺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扬琴是重庆、四川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两地拥有共通的曲调音乐体系,但也具有各自的传承发展脉络和腔调特征。 清代以来,南方的弹词类曲艺说唱,与北方的大鼓或鼓书的鼓词形式,同宗分流,皆属于弹词曲艺类型的说唱形式,与重庆、成都本土戏曲民曲相结合而流变产生了四川的“洋琴”说唱音乐。清光绪年间,重庆(又称渝州)属“扬琴”的“州调”派系。重庆《巴县志》有“傅七扬琴”当为“州调”的载文。1937年,重庆为陪都期间...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
查看更多
1
1377
1378
1379
1380
1381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