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杭州评词
2018.12.14
杭州评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评词俗称“小书”,以往还曾有过“文书”之名,系由明代的弹词演变而成,流传于浙江杭州及周边地区。   杭州评词演出时以叙事为主,演唱者自拉二胡伴奏,使用杭州方言说唱,时而以唱书人口吻表述故事中的情景,夹叙夹评;时而为书中人代言,同时借助身势、表情、动作和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来刻画人物。一人多角,跳入跳出,灵活自如。杭州评词的唱腔属板腔体,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基本曲调称为“平调”,其中又有“喜调”、“怒...
查看更多
长沙弹词
2018.12.14
长沙弹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长沙市      长沙弹词原名“弹词”,又称“唱讲”、“讲评”、“平讲曲”,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流传地域遍布湖湘主要城镇乡村,在港台甚至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中也有忠实听众。   长沙弹词源于渔鼓道情,最初由两人演唱,在街头流动演出,俗称“打街”。演出时一人怀抱月琴,一人手执渔鼓筒、简板、钹,合称“三响”。后发展为茶馆“坐棚”演唱,既可出“单档”,由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出“双档”,由两人合作演唱。长沙弹词以长沙方言为...
查看更多
扬州弹词
2018.12.14
扬州弹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弹词主要流行于江苏省扬州市及周边地区,它原名“弦词”、“对白弦词”,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扬州弹词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原由一人自弹三弦坐唱,故名“弦词”。后发展为两人配合演出的“双档”,增加了琵琶伴奏,称为“对白弦词”。扬州弹词的唱词安排在书词当中,有代言体和叙事体两种,以七字句为主,叠加的单句称为“凤点头”。其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所异者一是更加注重语调韵味,讲究字正...
查看更多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单弦牌子曲简称“单弦”,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在北京岔曲和八角鼓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曲种。单弦是满族与汉族民间艺术彼此交融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单弦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在长期的演变   中保存了清代以来北京联曲体曲艺演唱的风貌。单弦曲目有抒情和叙事两种类型,表演时往往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选用曲牌,常用的曲牌有【太平年...
查看更多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单弦牌子曲简称“单弦”,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在北京岔曲和八角鼓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曲种。单弦是满族与汉族民间艺术彼此交融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单弦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在长期的演变   中保存了清代以来北京联曲体曲艺演唱的风貌。单弦曲目有抒情和叙事两种类型,表演时往往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选用曲牌,常用的曲牌有【太平年】、【云苏调...
查看更多
京韵大鼓
2018.12.14
京韵大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曲艺团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京、津、华北及东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过“京音大鼓”、“小口大鼓”等名称。清末民初,鼓书艺人胡金堂(艺名“胡十”)、霍明亮、宋玉昆(艺名“宋五”)及后来的刘宝全等人对河北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进行改革,增加四胡和琵琶,与原有的三弦共同担任伴奏,同时将演唱所用的河间方言改为北京语音,又吸收京剧的发音吐字技巧与部分唱腔,大量采用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曲本,由此形成韵味独特的京韵大鼓...
查看更多
京韵大鼓
2018.12.14
京韵大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京、津、华北及东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过“京音大鼓”、“小口大鼓”等名称。清末民初,鼓书艺人胡金堂(艺名“胡十”)、霍明亮、宋玉昆(艺名“宋五”)及后来的刘宝全等人对河北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进行改革,增加四胡和琵琶,与原有的三弦共同担任伴奏,同时将演唱所用的河间方言改为北京语音,又吸收京剧的发音吐字技巧与部分唱腔,大量采用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曲本,由此形成韵味独特的京韵...
查看更多
相声
2018.12.14
相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三种,而以对口相声...
查看更多
相声
2018.12.14
相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
查看更多
相声
2018.12.14
相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广播艺术团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三种,而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