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乌力格尔
2018.12.14
乌力格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
查看更多
乌力格尔
2018.12.14
乌力格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
查看更多
乌力格尔
2018.12.14
乌力格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乌...
查看更多
山东快书
2018.12.14
山东快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 山东快书是非常典型的韵诵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早期主要表演武松故事,武松又行二,故俗称之为“武老二”,艺人被称为“说武老二的”或“唱武老二的”;因为其所表现的主人公武松身躯高大魁伟,人们又将艺人称为“唱大个子的”。后来在不同时期这一曲艺形式还曾有过“竹板快书”、“滑稽快书”的名称。1949年6月艺人高元钧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厂灌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正式将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主要流行于以山东为中心的...
查看更多
小热昏
2018.12.14
小热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常州市 常州小热昏是在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同名曲艺形式的基础上,依托常州地方语音和民间曲调进行说唱表演的独特曲艺形式。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因传统节目大多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为免遭麻烦和迫害,艺人们取名为“小热昏”。 常州小热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白。节目内容讲求生动风趣,说白滑稽幽默,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多化用当地百姓熟悉的民歌小调,如梨膏糖调、青年曲、柳青娘调、宣卷调、小放牛、花鼓调等,也有...
查看更多
小热昏
2018.12.14
小热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小热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它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朝报”是当时杭州的地方小报,因印刷质量较差,卖报人为了招徕顾客,就一面敲小锣,一面念出报上的主要新闻,称为“说朝报”。稍后,艺人把说朝报改为“说新闻、唱朝报”,自编自演。由于形式滑稽幽默,内容风趣,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和小调,故深得人们喜爱。 1905年,杜宝林把说唱朝报的...
查看更多
答嘴鼓
2018.12.14
答嘴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答嘴鼓是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的一种以闽南语表演的曲艺谐谑形式。它近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以获取喜剧性效果,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由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近些年来答嘴鼓艺术在台湾老百姓当中同样...
查看更多
凤阳花鼓
2018.12.14
凤阳花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凤阳县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
查看更多
二人转
2018.12.14
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集说唱、戏曲、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在吉林省主要流布于梨树县,遍及22个乡镇,尤其在梨树镇、郭家店、刘家馆、喇嘛甸、榆树台、孟家岭、十家堡等地流传较为广泛。 梨树二人转的道具为扇子、手绢、大板、手玉子等,表演的剧目有上千部,特别是由乾隆年间梨树著名二人转艺人双菊花自编自演的二人转《小两口回门》传唱至今。二人转有广狭二义,广义包含单出头、拉场戏、坐唱、群唱等;狭义二人转民间称“双玩艺”“双条”。二人转演员...
查看更多
二人转
2018.12.14
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集说唱、戏曲、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是东北地区受欢迎的曲艺表演形式。辽宁省辽阳市是其重要的流布地区之一。 辽阳二人转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唢呐、梆子、嗡子、大板、扬琴、中胡等。板胡、二胡、唢呐为二人转乐器“三大件”,主要道具有扇子、手绢等。经常演出的作品有《十八里相送》《大观灯》《小天台》《小住家》《小拜年》《马前泼水》《马寡妇开店》等。二人转的表演讲求唱、念、做、舞、绝“五功”,在各地的风格迥异。辽阳...
查看更多
1
1383
1384
1385
1386
1387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