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绥棱县 二人转是一种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泛流传。 二人转表演以两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双玩意”和“群唱”为主,也有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双玩意”表演时,两位演员分任旦、丑行当,载歌载舞,说唱表演。“群唱”则由多位演员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二人转以板胡、唢呐、竹板等为伴...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二人转是一种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泛流传。 二人转表演以两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双玩意”和“群唱”为主,也有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双玩意”表演时,两位演员分任旦、丑行当,载歌载舞,说唱表演。“群唱”则由多位演员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二人转以板胡、唢呐、竹板等...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海伦市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铁岭市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黑山县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
查看更多
歌册(潮州歌册)
2018.12.14
歌册(潮州歌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 歌册俗称“笑歌册”,因发源于广东潮州,又称“潮州歌册”。它系从弹词演变而来,流传于潮州周边及福建的诏安、东山、云霄等地。唐代潮州民间艺人根据佛教经义故事编写成新的“变文”,以一件弹拨乐器伴奏,自唱自弹,称为“弹词”。由于弹词抄本多有错漏,明清时的民间艺人将之重新加以整理,而后刻印出来,装订成册,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人们又称弹词刻本为“歌册”。 经过长期发展,歌册逐渐形成为一种用潮州方言说唱的民间曲艺形...
查看更多
歌册(东山歌册)
2018.12.14
歌册(东山歌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东山县 东山歌是在广东潮州歌传入福建东山后经过地方化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民间俗称“唱歌册”。传唱过程中先后融入了南音等其他地方曲种和音乐的艺术因素与曲调,具有东山地方特色。 东山歌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照本宣科式地吟唱长篇韵文体的叙事“歌册”。节目内容故事性强,文字浅显,唱词押韵顺口,唱腔韵律平稳。传统的歌册节目有《万花楼》、《崔鸣凤》、《陈世美》、《凤娇与李旦》、《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20世纪...
查看更多
汉川善书
2018.12.14
汉川善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汉川市 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是广泛流行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的曲艺说书品种。它在汉川最为兴盛,且蕴藏的传统最为深厚。 汉川善书形成于清末民初,由清初开始的“圣谕”宣讲活动发展演变而来。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说唱,民国时期发展为二人或多人分行当说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
查看更多
鼓盆歌
2018.12.14
鼓盆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鼓盆歌俗称“丧鼓”“孝鼓”等,是一种以击鼓板伴奏、演唱故事为主要形式的古老曲艺。鼓盆歌源于古代楚地“击缶”“鼓盆”的祭灵习俗,目前流布于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湖北省荆州市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鼓盆歌已发现曲目上千,其中传统的800篇以上,新创的近200篇,语言生动活泼且形象鲜明。鼓盆歌的表演多为一人击鼓说唱,以唱为主,后来发展为二人二鼓、多人多鼓站立演唱的情形,唱腔质朴,板式丰富、清晰,逐渐发展为演唱历史人物的故事劝慰亡者,教育后辈发扬传统、报恩行孝。澧...
查看更多
1
1384
1385
1386
1387
1388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