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1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四   立夏 立夏
搜索
兰州鼓子
2018.12.14
兰州鼓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兰州市      兰州鼓子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用兰州方音表演的曲艺形式,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以唱【打枣歌】和【切调】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兰州鼓子,时在清代中晚期。清末民初兰州鼓子又受到北京传来的“单弦八角鼓”和陕西传来的“迷胡子”(眉户)等的影响,艺术上进一步定型。其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箫、笛等坐唱,走上高台后由一人自击小月鼓站唱,另有多人用三弦、扬琴、琵琶...
查看更多
绍兴莲花落
2018.12.14
绍兴莲花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县      绍兴莲花落是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和咸丰年间。   形成之初,艺人们的行艺方式为沿门说唱,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类的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这类节诗包括《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大衫节诗》等,大多取材于民间日常生活或民间传说,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此后艺人又开始以绍兴方言说唱长篇书目...
查看更多
锣鼓书
2018.12.14
锣鼓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南汇区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的起源与形成期尚无确考,形成地点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广泛流行于沪郊东、西乡,并传布到浙江嘉兴平湖一带。   “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系...
查看更多
山东琴书
2018.12.14
山东琴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郓城县      山东琴书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共有小曲二百余支,最盛时演唱曲牌和演奏曲牌多达300个,以【上河调】、【凤阳歌】、【梅花落】最常用。随琴伴奏的乐器也越来越多,以扬琴为主奏乐器,另有筝、坠琴、京胡、板胡、软弓胡、四股弦、碟子、大板梆子等。传统曲目分牌子曲、中篇、长篇3类。共有曲目一百多个,书帽、诗、引六百余首。   山东琴书自明初兴起于郓城,迄今约有六百年的历史。据《郓城县志》载:“琴曲始出于书香之家”,称为“琴...
查看更多
山东琴书
2018.12.14
山东琴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菏泽市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等,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迄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作为南路山东琴书的发祥地,菏泽一直都是这种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流布的重要区域。   山东琴书分南、北、东三个流派,菏泽南路山东琴书是最早的一派。南路山东琴书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流派系由茹兴礼所创。茹派演唱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表现愤世之情。在南路的基础上,商派创始人商秀岭在胶东创出了东路山东琴书,邓派创始人邓九如在济...
查看更多
山东琴书
2018.12.14
山东琴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又称“蝴蝶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   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
查看更多
河南坠子
2018.12.14
河南坠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临漳县      河南坠子形成于河南并广泛流传于河南及周边省份如河北、山东等地。在河北省临漳县拥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临漳县1953年前属河南省安阳市管辖。   河南坠子在临漳的形成与现状。具有“坠子窝”美誉之称的郭小屯村老艺人王玉兰讲坠子艺人家谱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796)左右,坠子就在全县盛行,临漳(河南坠子)的前身叫“英歌柳”,从安徽一带学来的一种民间小调。随着时代久远几经传唱,逐步形成河南坠子这种曲种,距今已有...
查看更多
河南坠子
2018.12.14
河南坠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   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早期艺人均为男性,著名的有将坠子书带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坠子书表演的薛玉湘、赵明堂、胡明善、徐振东...
查看更多
贤孝(西宁贤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      西宁贤孝流传在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农业区,它形成于明代中期,因演出节目多以弃恶扬善、彰孝劝化为主题而得名。   西宁贤孝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有时也加入板胡。演出时男女二人结伴演唱,往往男拉板胡,女弹三弦。若一人演唱,则怀抱三弦自弹自唱。贤孝表演不受环境限制,可以走街串户,在庭院茶社、田间地头等各种场合演唱,也可以在红白喜事中演唱。唱腔曲牌包括大贤孝调、小贤孝调、小曲等多种,其音乐曲调和旋律结构为西...
查看更多
贤孝(河州贤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临夏市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是流传在甘肃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因表演内容多宣扬劝善惩恶、忠臣良将、妻贤子孝的内容而得名。   河州贤孝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过去主要是盲人)手持三弦,自弹说唱。其节目数量颇多,多为艺人们据书编就,世代流传。为了便于区别,艺人们把表现国家兴亡、忠臣良将的节目叫“国书”,《伍子胥过江》、《三国演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