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传承千年技艺 靖西多举措促进壮锦发展与保护
专题报道
传承千年技艺靖西多举措促进壮锦发展与保护    传承千年技艺 织就五彩壮锦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在其中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2006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申报的“壮族织锦技艺”荣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西县文化馆...
查看更多
“古”:老字号价值谋深度开掘
其他新闻
“古”:老字号价值谋深度开掘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首老北京民谣形象地反映了老字号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荣宝斋的字画、亨得利的钟表、月盛斋的酱肉、张一元的茶叶……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构成了人们对悠悠岁月的珍贵记忆。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变迁,老字号映射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和风物人情。屈指算来,宣武区区域内聚集了48家知名老字号企业,占了北京市老字号企业的1/4,另有大栅栏、琉璃厂、马连道等老商街蜚声中外,新经济形势下...
查看更多
走进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耍歌堂
专题报道
走进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耍歌堂在耍歌堂里,瑶胞隆重地与祖先对话,尽情挥洒自己的生命热情沟通人神的天籁之音 连南瑶族耍歌堂,强劲的鼓点和歌舞显示出未曾修饰的生命热情。 耍歌堂的“游神大典”,衣着光鲜的游行队伍周游全排大街小巷。 歌王唐买社公     瑶族、长鼓舞、游神、在群山中与意中人像悬崖飞瀑一样热烈对唱,这些镜头已经天然剪辑出神秘风情。在去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排瑶歌王、鼓王家之前,对连南排瑶的耍歌堂,我带着的就是这样的想象。  我希望在云雾停留的山谷看...
查看更多
“鱼皮衣”传人尤文凤
人物
“鱼皮衣”传人尤文凤      尤文凤和她雇的俩人,缝制了12天,用了50多条十二三斤重的大马哈鱼的鱼皮,终于完成了这件传世之作――一件散发着淡淡腥味,灰白纹路的大襟鱼皮衣服,它的袖口和下摆,还点缀着赫哲族的吉祥图案云卷和浪花。     在今年2月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这件鱼皮衣服吸引了无数眼球。头戴雪兔毛鱼皮帽,脚穿鱼皮靴子的尤文凤,坐在展台前,不厌其烦地回答着观众的问题。     “每天到这旮旯的看这件‘大哈"的人老厚老厚的。”这...
查看更多
一个常识 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
专题报道
一个常识 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       如果说“小沈阳”是当下最流行的网络搜索语,那么冠在他名字之前的“二人转”,也跟随着他一起火遍了全国。许多观众把观看小沈阳的演出,直呼为“去看二人转”。小沈阳的“职称”至今依然是“二人转演员”。然而,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二人转吗?二人转艺术真的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吗?在一片火爆的插科打诨中被湮没了本来面目的二人转,在声名鹊起之际,却也被遗忘得更加彻底。  跑偏了的“二人转”  上周最惹人猜度的娱乐新闻是著名导演张艺谋...
查看更多
传统工艺美术:几多“绝活”变“绝唱”?
专题报道
传统工艺美术:几多“绝活”变“绝唱”?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对接,正逐渐式微。曾经名动乡里的雕花、细纹刻纸、米塑、瓯绣等传统技艺,如今都已难得一见。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现有国家级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民间工艺大师共186人,涉及到玉器、景泰蓝、象牙雕刻、金漆镶嵌、雕漆、花丝镶嵌、地毯、京绣、绢人、风筝、剪纸、泥塑、内画等品种。其中,绝大多数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已失语,有的已重病缠身。无论...
查看更多
田横祭海:海洋文明的陆地漫延
专题报道
田横祭海:海洋文明的陆地漫延 祭海活动上,财神爷是不可或缺的神像。 列船仪式是祭海节的重头戏之一。图为整装待发的渔船。     “……幸哉,尚飨――”  3月21日,高亢的《祭海文》和嘹亮的船工号子,透过扩音喇叭在渔村周戈庄的“田横祭海”广场上回响。彼时,该村隶属的古镇田横,再度凝聚媒体焦点。  仅央视一家,在3月20日之前,就来了3个摄制组,先后入驻下辖田横镇的山东省即墨市。用镜头记录一场原生态的渔村民俗,是他们此行的共同目的。  北京等地媒体的田横会师...
查看更多
85岁淮北花鼓戏传承人:呼吁政府帮延续花鼓戏精髓
专题报道
85岁淮北花鼓戏传承人呼吁政府帮延续花鼓戏精髓     昏暗的灯光下,85岁的周钦全抚摸着被老鼠咬烂的官靴,还有那一件件残破的戏服……往事历历在目,昔日的“老玩意”,受到追捧,而今却鲜有问津。老人的双手也不停地颤抖着,将这些行头又重新放回箱子里。周钦全是淮北花鼓戏的传承人,2008年时,当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老人曾一度欣喜: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终于可以后继有人了。而如今,老人又产生了悲观情绪,“我已经85岁了,当我作古之后,谁来延续...
查看更多
传承百年 广昌孟戏
专题报道
传承百年 广昌孟戏 赤溪孟戏团开场戏“天官赐福” 孟戏一幕“玉帝临朝”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江西省广昌县境内,俗称为“孟戏”,又名“?B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五百余年。而整本的孟姜女南戏本,在国内被认为早已失传。“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其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遗响。赤溪、大路背两路“孟戏”在剧本上标有曲牌名的曲牌有140余支,在我国戏曲音乐界引起广泛注意。经专家学者认定,孟戏高腔中有明代...
查看更多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澳展出 吸引数千居民参观
其他新闻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澳展出吸引数千居民参观 家长陪同小朋友参观并拍下展品。(图片来源:澳门日报) 观众细心欣赏展品。(图片来源:澳门日报)     据澳门日报报道,“雪域风情――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展”在澳门展出3天以来,吸引超过3000名观众入场。参观者认为,能近距离欣赏来自世界最高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展品无价,机会难得,更可成为子女国情教育场所。    由国家文化部主办,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澳区全国政协“推动澳门文化产业建设”小组、澳门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