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百年儋州调声:欢乐调声情长悠
专题报道
百年儋州调声:欢乐调声情长悠    “哥”对“侬”的爱---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
查看更多
华阴老腔原生态艺术
专题报道
华阴老腔原生态艺术     很早很早的时候,2000年前吧,在黄河渭河的交汇处,有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码头上一群船工,他们拉船时总是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跟着一起喊,一齐用力。有人用一块木头有节奏地打击船板,这号子便更有了一种号召,一种合力。黄河边上的船工就这样拉了2000年,一人起头喊号子成了一人主唱,众人跟着一起喊成了众人帮腔满台吼,木块击板成了乐器,黄河岸边于是有了一种独特的戏种――老腔...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弦板腔是流行于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户县、周至一带的地方剧种。据《乾县县志》记载:“该剧种起源于宋代,由民间流传的‘隔帘说书"发展而来”,是在西路皮影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弦板腔的主要乐器有“弦”(二弦和三弦)、“板”(又叫“呆呆”,分蚱板、二板两种),加上唱腔,故称“弦板腔”。其唱腔既豪放悲壮,高昂激扬,又委婉细腻,柔和清亮,能够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具有浓郁的田园牧歌式的观众特...
查看更多
文化遗产安塞剪纸
专题报道
文化遗产安塞剪纸   剪纸,安塞人称窗花。历史悠久。代代相沿,民俗文化积淀很深,现在人称传统花样仍为“古时花”。安塞民俗给儿子定亲问媳妇有“不问人瞎好,只要手儿巧”的说法。民歌《迎亲歌》道:“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 冒者,随意也。实际上安塞女子剪纸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安塞剪纸个性强烈,感情真挚,寓意深长。境内四条川道,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沿河湾的杏子河川以白凤兰、王占兰为代表,剪纸造型简单,意境概括,风格纯朴;高桥、砖窑湾的西河川,以曹佃祥、常...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端公戏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端公戏   张民     端公戏,俗称“坛戏”,是一种巫师组班装旦抹丑、巫步神歌、踊踏欢唱的地方小戏。因其行头简单,一包袱可携,所以又叫打包袱。 端公戏的产生与陕南地区的风土民情密切相关。汉水流域,南接巴蜀,东连楚土,风俗毕近,文化一体,巫觋之风颇盛。《汉书》、《宋书》、“地理志”都有“汉中之人,不甚趋利……好祀鬼神,尤多忌怨,崇奉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的记载。其“踏青药市之集”,实际就掌握在巫师道徒之手。他们白昼聚集售药,唱情咏事,招徕...
查看更多
粉墨人生 五十春秋 边树森:“丝弦 我一生的守望”
人物
粉墨人生 五十春秋 边树森:“丝弦 我一生的守望”    他活跃在丝弦艺术舞台上已经52个春秋,承前启后,以韵味独特的唱腔,将丝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曾为丝弦的辉煌而欢欣鼓舞,也曾为丝弦的低迷而悲伤落泪、奔走呼吁。当丝弦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传来,他终于长吁一口气:“丝弦有希望了!”     梅花苦寒 香飘逸远     近些日子,边树森着实有些忙碌,有些兴奋,除了返聘参加团里的春季演出,还要抽时间编纂自己的唱腔集、会戏友。还有不少好消息不断传来...
查看更多
玉素甫江:维吾尔族鼓吹乐传人 痴迷纳格尔艺术的老人
人物
  玉素甫江:维吾尔族鼓吹乐传人 痴迷纳格尔艺术的老人     在伊犁生活久一点的人都很熟悉悠扬欢快的鼓乐―――苏乃依和纳格尔(铁鼓)。“在绿洲、在乡村,吹响苏乃依/敲起纳格尔鼓/人们就会纷纷从田间地头涌来/木卡姆在他们手中、心灵中、目光中展开/他们自身已经成为一件发出美妙音响的乐器……”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乐器在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维吾尔族鼓吹...
查看更多
李增恒:“踢场子”踢成了“东方花神”
人物
 李增恒:“踢场子”踢成了“东方花神”    “六六旦,绥德汉。高原舞丛葩艳。巧手舞花扇,轻足戏鼓点。扭如风摆柳,行若水漂船。……爆竹闹管弦,唢呐绽红毡。碎步悄然入洞房,谁人焉能辨女男!”    看过李增恒表演“踢场子”的观众里,至今仍有很多人以为,台上扮演旦角的是个腿脚利落的老太太。卸了妆,人们不禁惊讶,眼前这个瘦小单薄的老人,竟是个男的。他,就是陕北绥德秧歌的传承人,人们口中常说的“六六旦”。           李增恒(右二)    宁看“六六旦...
查看更多
寻幽访古 神秘诱惑 到吉林寻访满族风情
专题报道
寻幽访古 神秘诱惑 到吉林寻访满族风情 走近长春龙湾萨满 在满族的发祥地寻访满族风情,萨满文化是最有诱惑力的。  在距长春38公里的萨满欢乐园,我平生第一次和萨满一起聊天。  萨满对我来说是非常神秘的。我看不清她的脸,她的脸被流苏遮住,只有嘴唇和下巴露在外面,头上一顶圆圆的帽子,类似于瓜皮帽,红顶、黄色箍,帽尖上支着一只鸟作为装饰,腰系悬铃,悬铃下彩裙上垂挂着一条条长长的彩带,脚蹬皂靴,双手各执一把扁鼓和一条缠着彩带的鞭子。      左图:满族的鹿皮画...
查看更多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昆曲时尚化它还姓昆么?
专题报道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昆曲时尚化它还姓昆么? 李智勇              昆曲需要源头活水   记者:苏州昆剧院跟白先勇合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公众中影响很大。这次又跟日本歌舞伎演员合作,并且剧目还是《牡丹亭》,我想问:为什么老是《牡丹亭》,为什么总在合作推出? 蔡少华:为什么老是《牡丹亭》?(笑)因为是经典剧目,既好看又耐看啊。至于为什么要合作,因为昆曲需要开放思维。青春版的走红和这次玉三郎版在日本的叫座,都可以说明这种理念的重要。 过去排一出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