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剪纸(旬邑彩贴剪纸)保护实践总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19-12-24 21:04:00

2009年中国剪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陕西安塞剪纸、延川剪纸、旬邑彩贴剪纸是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其保护实践,着力提高传承活力,不断推动该项目传承发展。  

一、主要举措和成果

(一)加大政策支持,健全保护体系

注重依法依规传承保护,充分发挥政策的主导优势,逐步构建完善保护体系。先后成立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档案室,构建完备的四级项目保护体系和公正科学的传承人申报认定与管理机制。颁布实施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关于陕西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陕西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扶贫实施方案》、《陕西省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发布了《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录51项。支持保护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大师,促进剪纸保护意识深入民心。

(二)强化阵地建设,稳固传承基础

全省先后命名两批共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命名两批共52个“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并提升改造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收集保存了民间剪纸藏品15190余件。在全省各地建立剪纸传习所、工作室、展示厅700余个。其中安塞展馆面积达3200平方米,“安塞剪纸”专题展示厅达500多平米,展出安塞剪纸精品200多幅,落地电子触摸屏存储作品10000多幅,为“安塞剪纸”的传承保护搭建良好的宣传、教育、展示平台。旬邑县建有联合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剪纸纪念馆”800平方米展厅2个,收藏剪纸6200余幅。延川县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320平方米,展陈精品剪纸200余件,聚集剪纸会员2520名,还有“延川剪纸”高凤莲艺术馆等。这些场馆已成为陕西剪纸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和传承保护的重要阵地。

(三)注重培训帮带,不断壮大队伍

十年来,陕西剪纸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传承与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举办国家“传承人研培计划”培训班13期,培训传承人600余人。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专家团队经常性深入全省各地进行调研指导和创作培训,举办各级各类剪纸技艺培训、讲座、论坛300余场。本着传承保护“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从2007年开始,安塞县就率先试点了剪纸进手工课的“四进课堂”活动。随后,陕西省在全省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多地编写有专用教材,已实现了“剪纸进手工课堂”,此举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培养传承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宣传渠道,扩大社会影响

全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充分利用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影响力大的媒体,拓展宣传渠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承人绝活大赛”、“巧娘才艺展示”、“陕北过大年”等活动平台开展剪纸作品展览、技艺展示、技能大赛、艺术交流等各类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扩大项目社会影响。2009年,中国剪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陕西省文化厅于2010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艺术展”。参展作品代表了21世纪初中国剪纸艺术的整体面貌,是一次中国剪纸艺术的高水准展示。同时,积极推荐传承人参加国际、国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览、展示、展销活动,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大力提高中国剪纸的知名度。

(五)抓紧抢救记录,固化传承成果

坚持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积极做好剪纸项目资料的普查、挖掘、整理、研究及成果编撰出版。各地文化部门不断深入乡村调研普查、挖掘整理剪纸数据,记录拍摄剪纸影像资料,编辑出版剪纸成果书籍,目前全省已经编撰出版了省级第一批至第五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图典》,编撰出版了《陕西剪纸》(延安卷、榆林卷、咸阳渭南卷、西安卷、宝鸡铜川汉中安康商洛卷)五套本,集成陕西剪纸权威志书,已成为陕西剪纸保护的里程碑。各地市也都相继编撰出版了如《安塞剪纸》、《安塞民间剪纸精品》、《剪花娘子库淑兰》、《库淑兰剪纸》、《旬邑彩贴剪纸》等一大批剪纸研究书籍和图片音像成果资料。

(六)紧贴时代脉搏,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陕西省剪纸传承实践日渐活跃,传承人的精神风貌和项目的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在不断深入的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也得到深化,各地通过积极推动剪纸传承人成立个人工作室、建立合作社,进行生产性保护和文创,培养剪纸的再生能力。其中,旬邑彩羽合作社,经常参加省内外剪纸交流展演,剪纸作品销往国内外,社员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带领8户贫困户脱贫。安塞有剪纸工作室8个,剪纸合作社9个,剪纸公司1个,吸纳当地300名妇女创业。目前,已开发文创产品有伞、丝巾、桌布、冰箱贴、布包等,深受大众喜爱。活力再现的剪纸保护对于弘扬优秀道德价值、培厚社区文化积淀、培育良好民风习俗、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未来计划和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增强传承实践活力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今后陕西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加强:一是深入实施好“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提升传承人群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的提振和指导,推动传统工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三是扎实实施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记录工程”。四是进一步推进各地保护成果的整理出版。

下一步,陕西省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传统文化保护的总体要求,并以此次中国剪纸10周年宣传活动为契机,再接再厉,为陕西省剪纸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新的贡献。

三、10周年宣传活动情况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做好25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周年宣传工作的函》精神,总结中国剪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年来,陕西省在项目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和成绩,激励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展望剪纸项目未来保护工作方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2019年12月6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旬邑县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中国剪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系列活动”,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剪花娘子”库淑兰的故乡咸阳市旬邑县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为期一周,通过剪纸传承工作经验交流会、联合国保护公约宣传展板、剪纸精品展览、艺人技艺展示、剪纸培训讲座及创作实践教学指导等板块内容,普及非遗知识和保护理念,回顾10年陕西剪纸的保护传承路程,展示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保护经验,交流、探讨剪纸在未来的保护发展之道,宣传剪纸的当代价值。

(一)剪纸作品展览

2019年12月6日至13日,在旬邑县文化馆举办为期一周的“中国剪纸10年保护成果展”。此次展览作品以旬邑、安塞、延川三个国家级剪纸项目为主体,从入选的300余幅作品中遴选出100余幅精品进行展示。最引人注目的是旬邑馆的镇馆之宝,6米高的巨幅彩贴剪纸精美震撼让观众过目不忘。此次剪纸作品展览不仅是对剪纸保护10年成果的检阅,更是对传统剪纸传承、创新、发展之路的回顾和展望。

(二)现场技艺展示

在艺人技艺展示现场,延川、安塞、旬邑的10多名剪纸传承人手拿剪刀在指尖自如翻转,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旋即呈现在眼前,围观群众一个个啧啧称赞,小学生们都好奇的伸长脖子瞪大眼睛观看,更有剪纸艺人可以一边剪纸、一边唱起陕北民歌,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感染了展览现场所有观众。

(三)出版成果展示

活动现场展出了10年来陕西剪纸项目保护成果书籍和光盘100余册,《陕西剪纸》(延安卷、榆林卷、咸阳渭南卷、西安卷、宝鸡铜川汉中安康商洛卷)五套本,是陕西剪纸权威志书集成,堪称陕西剪纸保护的里程碑。还有各地市编撰出版了如《安塞剪纸》、《安塞剪纸艺术》、《安塞剪纸与农民画》、《安塞民间剪纸精品》、《剪花娘子库淑兰》、《库淑兰剪花娘子传奇》、《库淑兰剪纸》《中国最美剪纸库淑兰剪纸艺术》、《旬邑彩贴剪纸》、《旬邑剪纸》、《高凤莲与陕北民俗剪纸》、《高凤莲西部剪纸作品集》等一大批剪纸研究书籍和图片音像成果资料。这些沉甸甸的保护成果得到参观领导高度赞扬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保护经验交流会

在剪纸传承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来自旬邑、安塞、延川、合阳、大荔等地的代表,就剪纸传承、创新、发展经验等进行了现场交流。旬邑县在开展剪纸传承培训提高技艺的同时,以剪纸传习所为组织,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为负责人,组织带动单个剪纸人员共同作业,形成有固定活动场所和产品展示展销的店面,给农村妇女在农闲时间增加一份收入。安塞一直以来,加强专题博物馆、展示馆、传习所、传承(点)基地等阵地建设,不断丰富和创新保护形式,大力开展安塞剪纸传承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全面推行“安塞剪纸进课堂”活动,促进其传承力度。延川县通过积极制定保护计划,签订责任书,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展览,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对延川剪纸、布堆画等部分濒危项目进行了保护、传承及推广,延川的非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鼓励和引导扶持传承人和民间文化艺术乡土人才,创办或领办文创产品研发营销公司,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的运营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合阳县非遗保护中心,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开发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市场,争取订单,积极组织纸塑窗花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博览会、展销会,组织民间艺人外出参观学习,开发出富有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旅游文创产品。大荔县则通过健全完善保护机制,加强剪纸技能培训,不断丰富活动载体,使剪纸艺术在不断丰富的活动载体中走进群众。专门设立“大荔剪纸精品”展厅,对研究大荔剪纸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地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旬邑坚持扎实深入开展剪纸传承保护工作,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彩贴剪纸传承保护体系。目前全县培养非遗传承人26名,剪纸爱好者600多名,库淑兰剪纸展览馆每年吸引游客数万人,极大地提升了旬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荔县2009年,大荔剪纸被列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荔每年一度的大荔乞巧节,在沿袭和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成为剪纸、面花、社火、锣鼓、皮影等的展示和传播的大平台。与此同时,通过“展巧”、“赛巧”等活动,也赋予了大荔剪纸新的活力。

(五)培训讲座

2019年12月6日下午剪纸技艺培训班开班,陕西省文化馆研究馆员、中国剪纸研究中心艺委会委员陈山桥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剪纸的传承与作品创新》 的专题讲座。12月8日陕西省文化馆研究馆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副主任李红军进行了《传统剪纸技法与创作》的专题讲座。在经常性的培训指导下,全省的剪纸传承队伍在艺术素养上不断提升,技艺水平持续攀升,创新思路不断拓展。旬邑彩贴剪纸艺人潘英珍代表传承人群体表态说:“想做一名优秀的剪纸传承人或剪纸艺术大师,要不断切磋技艺,提升自己剪纸技能水平。”要苦练基本功,虚心吸取众人之所长,立足传统并注重创新,创作出不负人民、不负组织的精品作品,回报社会。

中国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体现形式,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10年来,陕西省坚决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指示精神,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剪纸的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创新及发展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旬邑彩贴剪纸、安塞剪纸、延川剪纸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定边剪纸、永寿剪纸等16个县、区的剪纸列入省级名录,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陕西剪纸的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传承与创新能力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供稿: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邓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