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佛山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年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努力,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加强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一、项目保护实践情况
(一)制定扶持政策,持续建立传承基地
2006年,广东剪纸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佛山剪纸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山有关部门多措并举,通过增加投入、搭建平台等方式不断吸引社会各界及新生力量保护和传承佛山剪纸。
佛山目前拥有佛山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2名,市级10名。从2005年起,佛山市相继出台《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资助暂行办法》和《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佛山剪纸项目在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的扶持下,项目保护单位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积极开展工作,成效明显。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广泛的群众性推进剪纸发展,于2009年成立了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涌现了较多、造诣较深的剪纸民间艺术家。此外,佛山目前建立剪纸项目的传承基地(传习所)8个,其中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学校通过教学活动开展佛山剪纸的传承保护工作,把剪纸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佛山市第二十五小学,该校从2002年起形成剪纸特色课程,保证每班每学期上8-10节剪纸课,使得学生人人学剪纸,个个会剪纸,普及率达100%。学校还开设了剪纸社团,选取苗子重点培养,使孩子们张扬个性,发展特长。
(二)开展记录工作,讲述剪纸生动性
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等四大类,并以铜箔金碧辉煌的特点配合鲜明的纸色,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也形成了铜凿剪纸等独特的表现形式。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近年来,重点推进老艺人的记录工作。2017年,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扶持下,实施对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的抢救性记录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拍摄制作,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了传承人的口述、项目实践、传承教学等内容,形成了系列的成果,并于2019年通过省内通查验收报送文化和旅游部。此外,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将省级传承人何燕、市级传承人吴子洲等技艺和访谈完整地记录和保存,并收集整理历代作品和研究文章。
(三)聚焦双创发展,推动剪纸焕发新机
佛山较早地开始了对剪纸的生产性保护尝试,促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与文化创意企业、大师工作室相结的模式。
一方面剪纸基础创作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保持其民间性和群众性,每年的民间民俗活动如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秋色赛会巡游、香港佛山节等,剪纸艺术装饰和表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间剪纸创作和展演活动主要由佛山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和资金扶持,民间艺术研究社等相关创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作为每年都举办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和多次举办剪纸专题展览展览,举办了“红米酒杯·广东省剪纸艺术大赛”活动、“陈永才剪纸艺术展”“水乡情韵——佛山剪纸摄影艺术展”等,剪纸参与“我和我的祖国·佛山民间工艺展”等,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经费、技术和人员均有充足保障,活动与展览均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已成为佛山市文化生活的新品牌,也使佛山剪纸找到了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
另一方面,有多位传承人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不断改进剪纸工艺技术,优化剪纸生产流程,提高剪纸市场占有率。2019年,国家级传承人陈永才在岭南天地开立剪纸工作室,于人流熙攘的旅游景区,文物小楼内,一方面展示和传承剪纸技艺,另一方面开发系列剪纸小件,根据市场需求和审美,形成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业态。省级传承人饶宝莲自成立工作室后,聘请美术学院的教授参与图样设计,引入电脑制图工具绘制底版,创意构图、打版、镂刻和上色等流程均设置了车间,并设立专门的门店和网店,与多个单位长期合作,提升了“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效率。
(四)加强理论研究,增强剪纸传承后劲
只有善于继承传统,帮助传承人群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佛山剪纸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因而佛山一直着重在研究和培训这两点上发力。
一方面,佛山在长期的保护实践中加强对项目基础工作的整理和研究,形成项目相关的系列生产技术档案,如蜡版的制作方法、凿刀的打磨工艺和要求等。组织专家课题研究《佛山独有工艺瑰宝:铜凿剪纸》,对广东铜凿剪纸的渊源与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阐述。全面系统整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的作品,共整理过百幅极具代表性的剪纸作品,编辑出版《陈永才剪纸艺术》《何燕剪纸艺术》《佛山手艺·剪纸》等著作,呈现了广东剪纸的发展与创新,守艺与传承。
另一方面,佛山也积极争取开办或参加剪纸培训班,切实帮助剪纸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启动后,佛山精选出年轻一代中最具发展潜力的20位传承人赴清华大学参加研修,其中来自佛山剪纸项目的就有3位传承人。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之“佛山剪纸普及培训班”广州美术学院正式开班,佛山派出了30位青年学员前往参加。
(五)力促文产融合,凸显经济效益
佛山剪纸坚持以“市场化手段、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提升生产企业的利润,拓宽项目的生存空间。佛山剪纸与环境艺术相结合,已成为佛山剪纸的新尝试,佛山很多现代建筑都采用佛山剪纸元素作为外墙装饰,如佛山新城文化综合体、广佛地铁佛山各站点的出入口、丹灶仙湖公园的美化工程等,为佛山市容增色不少。此外,各传承人的工作室及相关文创企业,在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恢复金铜凿剪纸技术,将大量剪纸创作精品推向高端旅游和文化收藏市场。部分传承人通过采用“N+1”模式,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结合创作跨界作品,作为剪纸创作的新尝试,传承人将铜凿剪纸做成文房四宝的镇纸、笔架和砚台等,受到的广大年轻人的青睐。
二、工作计划及未来展望
一是加强剪纸保护传承与传播。持续建立关于剪纸的传承基地、传习所,扶持资助剪纸传承人,挖掘培养剪纸接班人,推动建立剪纸文创馆,组织体验活动,用文创来激活传统手艺,通过创新的经营模式和传播方式,推动剪纸更大步伐走向世界。
二是积极推动保护工作中新技术的运用、融入生活。投入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搭建传承平台,收集整理其字、图片、录音、录像、实物等资料,并将其详细程序及过程用数字化手段保存,运用虚拟现实或者增强现实等新科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进行保护和活化,将剪纸艺术更深地融入生活,使剪纸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审美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是继续加强关于剪纸学术研究。积极与高校历史文化院系等合作,在抓好剪纸传承保护的同时,继续做好剪纸史料、理论等的整理和课题研究,编辑出版成册,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人文底蕴,最大化发挥剪纸资源的社会效益和人文效益。(供稿: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