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周年来传承保护概况
2009年,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厦门南音无论是专业乐团还是民间乐社都非常活跃,老社团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新社团不断涌现。近10年来,思明、湖里、同安、翔安、集美、海沧六个区均有南音活动,厦门市积极确认各级南音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发掘和培养南音传承队伍,开展各类传承保护活动。
代表性传承人情况:当前,厦门共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2名,市级4名,区级18名。国家级传承人有吴世安、王秀怡,省级传承人有谢国义、王小珠(胡铭炮于2017年逝世),市级传承人有陈美瑜、王安娜、洪金龙(林加来于2018年逝世),区级传承人中思明区有12名:庄艳莲、洪兆荣、谢树雄、庄亚菲、曾小咪、曾蔚虹、邵美珍、林丽珍、黄秀珠、张国雄、许金桔、陈慧雅,湖里区有3名:郭德贤、白启明、戴丽霞,同安区有6名:洪瑶明、陈清好、吴宝雅、卓梓民、林丽虹、许丽勤,翔安区有5名:郭金环、郑青青、蔡忍宙、杨一红、许英英。此外翔安区还另评选民俗人才,2017年南音传习中心骨干郑青青、郭金环、蔡忍宙被评为翔安区第一批民俗文化人才。
保护单位和传习中心:厦门市南乐团于1954年成立,是厦门市唯一一个市级南音保护单位,也是我国仅有的两个专业南音表演团体之一,传承谱系清晰,60余年来,厦门市南乐团得益于首任团长纪经畝先生等名师指导,既恪遵前法,又勇于创新,在海内外南音界享有盛誉。
2015年厦门市开始建立区级非遗名录,目前全市共有7个南音区级保护单位,分别为思明区的“集安堂南乐社”“锦华阁南乐社”,湖里区的“金尚南音协会”,集美区的“集美南乐社”,同安区的“同安银安堂南乐研究会”,翔安区的“翔安区南音协会”“翔安区振声南音传习中心”。
近年,厦门市还配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成立了以传承人为核心的各级南音传习中心,市级的有“厦门市承云南音传习中心”,区级的有“厦门市翔安区振声南音传习中心”(原“翔安区南音传习中心”)、“厦门市集美区杏林南音传习中心”。
民间乐社:厦门市目前经常举办活动的民间社团有40多个,其中思明区共有10个(锦华阁南乐社、集安堂南乐社、金华阁南音社、龙江南音社、金榜南音协会、金莲陞曲馆、莲前街道南音社、美仁宫曲馆、开元南乐社、阳台山南音社),湖里区有1个(金尚南音协会),集美区有3个(集美南乐社、杏滨街道三秀南音社、杏林南音传习中心),同安有3个(同安银安堂南乐研究会、凤岗南乐社、丙洲社区南乐协会),翔安区有25个(马巷南音社、锦绣南音社、刘五店南音社、新圩小学、后村小学、山亭小学等)。此外,厦门市南乐团和各民间乐社还驻扎学校教学,成立校园南音社,不少学校以南音作为本校的特色。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多年来,厦门市高度重视南音的传承与保护,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夯实闽南文化保护各项工作。
(一)强化制度及经费保障,传习氛围日渐浓厚
2012-2017年,厦门市南音团获取市财政总投入达2440.807万元,主要用于内部维护修缮、正常业务新戏投入、世遗保护、南音保护与传承、南音学术成果研究、南音进校园等15个方面,保证了艺术生产、传承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提升、进校园、进社区等工作稳步开展。
集美区文化馆2016年大力支持“杏林南乐队”,不仅资助该团队添置乐器,还把一楼非遗展示厅作为“杏林南乐队”常年(每周六下午)活动的据点,解决了该团队没有固定场所的困境。2017年正式命名为“集美区杏林南音传习中心”。翔安区为做好传习工作,2013年投入经费近50万元,在马巷文化中心三楼建立了翔安南音传习中心,南音传习中心被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点之一,每年政府拨付款项用于组织日常活动、参加比赛和进行传习活动;2018年投入20万启动欧厝南音泥土计划,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追加经费,建设“南音主题公园”。
(二)强化品牌引领,创新形式创作剧目
1.打造保护传承品牌。一是厦门市南乐团开展“假日舞台”演出及“公益性低票价文化惠民演出”。2009至2019年共演出1880场,实现舞台精品艺术成果与群众共享,培养了一批戏迷“粉丝”群体。二是举行南音唱腔比赛。厦门市从199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22届南音比赛,每年吸引100多支队伍、近千名选手前来参加,已成为厦门文化传承的一张重要名片。
2.各区举办相关南音品牌活动。思明区自2017年起每年组织“思明杯”南音大会唱,引起较大反响,在老剧场的“闽南曲艺汇”每个月第一场为南音专场。此外,在轮渡码头、环岛路、中山公园等地,各南音社团、民间组织都自发地抢占阵地,演唱南音,勾画了美丽厦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海沧区依托文化馆“桥空间”沙龙活动,推广南音文化。如“新春沙龙”中,海沧民间曲艺家洪金锭老先生及其女儿洪凤华带来了极富闽南特色的南音表演,同时,他们还与意大利吉他演奏家Marco Frank Capra进行了一次现场中西合璧的即兴演出,带给现场观众不一样的试听感受。集美区支持集美南乐社、杏林南音传习中心秉承以“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南音”为宗旨,积极组织南音爱好者,开展各类南音活动。翔安区自2005年起,每年举办全区南音大会唱活动,至今已举办15届。大会唱由全区各南音社团轮流承办,从最初只有8个农村(社区)南音社团参加至今年发展到25个团队参加,成为全市南音活动的亮点,体现了南音在厦门的坚实基础和丰厚土壤。
3.编撰出版南音工具书,创作精品节目。首先,厦门流派南音工具书《南音古曲选集》的出版为南音从业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了较为详尽的资料,规范了厦门流派的唱腔曲谱;2018年编撰的《南音指谱选集》则进一步夯实南音传承普及工作。其次,创作了大量新的南音作品,如厦门市南乐团创作的《相聚在宝岛》《情归何处》《清曲雅乐》《传承》《鼓浪曲》《黄五娘》《金石吟》《我的家乡在厦门》等40多个优秀精品剧目,深受观众和专家肯定,其主的《南音随想》在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晚会上演出,受到各国领导人高度赞扬。此外,翔安区文化馆王志鲲创作了两首南音题材的歌曲《曲牌》(闽南语)和《中国南音》,《中国南音》荣获“2017音乐厦门•城市之歌”全国歌曲评选第四季度十佳歌曲奖和年度十佳歌曲大奖。
(三)坚持开展公益培训,积极培养南音人才
厦门市鼓励支持各级保护单位、传习中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进社区、进校园,到各南音乐社教学指导,推动南音的保护传承。厦门市南乐团成立南音培训基地,派出优秀师资赴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国祺中学、北师大附小、翔安新圩小学等20所大、中、小学校进行南音培训,组织开展4期南乐团公益培训班唱腔与乐器教学活动。2011年,厦门市南乐团与厦门艺术学校联合办学,派驻顶尖师资参与南音专业教学,培养了17名南音专业学生。
2018年,思明区在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开展南音兴趣班,这是思明区第一个成立南音社团的学校,也是第一个南音社团基地,开设唱腔班和器乐班两个班,由南音传承人进行教学;湖里区委托金尚南音协会开展南音公益培训班,收效不错;集美区于2015年开始开展集美区南音唱腔公益培训班,委托集美南乐社开办集美小学南音培训班和集美区南乐社成年人培训班,培训班开班至今从未间断,培育不少南音新人;海沧区鼓励海沧民间曲艺家洪金锭培育南音新苗;同安区从2015年开始至今每年举办一期南音公益培训班,培养学员两百多人;翔安区开展南音骨干培训,聘请省级、市级南音非遗项目传承人王小珠、谢义国、王安娜、陈美瑜、许英英等,对区南音骨干学员在乐器、形体、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培训。
(四)传承发扬南音,获诸多荣誉
10年来,厦门市积极参加全国各类艺术赛事,获国家级奖项18项,省级奖项60余项。其中,2011年以来,厦门市南乐团排演的《情归何处》《相聚在宝岛》《传承》《金石吟》等一批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精品作品得到业界专家及观众的喜爱好评。2012年,南音《情归何处》荣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提名奖”,于同年参加第四届福建省曲艺节比赛获节目一等奖,参加第二届福建省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类剧(节)目展演获演出一等奖;2013年,南音表演唱《我的家乡在厦门》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及中国曲协颁发的“海峡两岸欢乐汇”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一等奖;2014年,杨雪莉团长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15年,南音《传承》《乐趣》荣获福建省2015首届丹桂奖电视曲艺大赛节目一、二等奖;2016年,在第六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6届戏剧会演、第3届音乐舞蹈杂技曲艺优秀剧(节)目展演中,南音《清曲雅乐》荣获优秀剧(节)目二等奖;《清曲雅乐》中的《金石吟.神仙眷侣》荣获“节目一等奖”,《传承》获得“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奖提名”;新编南音《琴茶》获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省茶文化艺术创作调演活动“最佳创意奖”;2017年,厦门市南乐团荣获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筹备和服务保障先进集体;新创作曲目《琴茶》荣获福建省茶文化艺术创作调演活动“最佳创意”节目;2019年南音《大厦之门》《村史馆》分获获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福建曲种专业组节目一等奖及文学一等奖。此外,各民间乐社也积极创作排演节目参赛,其中翔安区组织参加省市等各级比赛,获得福建省第七届福建艺术节全省群众曲艺会演二等奖、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南音专场二等奖。
(五)举办公益演出,加强对外宣传
一是联合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举办南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厦门市南乐团10年间完成南音进社区120场、进校园130场、进福利院75场,分别与10个南音社团、10个中小学共建南音教学基地。思明区每个月举办“闽南曲艺汇”南音专场演出,湖里区每年举办南音进社区展演活动,同安区每年在同安苏颂公园水运仪象台前举办“传承古乐”南音公益展演活动、在银安堂举办南音公益培训班。翔安区南音协会每年春节都组织参加马巷镇迎新春南音专场及各类公益演出50多场次。
(六)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参与对台对外交流
1.积极参与金砖会议厦门会晤各项活动。厦门市文旅局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和世界遗产申报等长效合作机制,在2017年9月金砖会议厦门会晤中,南音登上国际舞台,圆满完成金砖大型文艺演出和配偶活动等各项专场活动任务。在2019年11月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中再次演绎南音魅力。
2.南乐团多次参与对台对外交流。厦门市南乐团参与历届“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暨南音展演”“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乡音之旅”“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展演”,代表厦门市赴台参加由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南音进校园”,应邀参加在台北举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大型演出活动。近10年赴台湾交流演出20次、香港4次、澳门3次,出访东南亚地区4次、欧洲4次。此外,南乐团积极与台湾合作,2010年9月与台湾艺术家合作创排《相聚在宝岛》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奖节目奖;南音《乡愁》《南音与街舞》由两岸艺术家合作完成;2019年1月份由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和厦门市南乐团、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共同主办的“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南音"冬令营,让播撒的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在台湾生根发芽,对台艺术交流传承取得良好成效。
3.各区加强南音对外交流。同安区委托银安堂对外进行南音交流活动。2016年6月,同安银安堂在印度尼西亚参加南音交流活动;2016年3月菲律宾长禾郎君社20余名来访;2017年初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30余名南音爱好者来访;2016年以来,每年各种南音对外交流均达6次以上。翔安区为扩大南音对外的影响,依托南音协会,开展民间交流活动,近年来,先后应邀赴台湾、金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同时吸引马来西亚、台湾和泉州等地南音弦友前来交流切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艺术指导,继续实施戏曲振兴工程。一是推动专业院团遵循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规律“三原则”,大力开展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二是加大地方戏曲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地方院团委托厦门艺术学校定期招收培养地方南音人才。三是组织专业院团深入开展南音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努力培养南音的观众群体,培育南音创作表演的新苗子。四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微信、公共场所的大型电子屏幕等平台,进一步广泛开展南音传播推广活动。
(二)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夯实南音传承创新基础。深入推动《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立法,落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弘扬和发展闽南文化。继续构建完善闽南文化传承保护体系,持续推进闽南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与交流,加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宣传普及力度,深化入推进“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三)加强指导协调,依托文化产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一是指导协调相关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提升文化创作能力,持续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二是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三是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提高创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更多年轻人加入南音队伍。
四、 10周宣传活动情况
(一)举办厦门市第二十二届南音比赛
2019年是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千年古乐南音的保护和宣传,促进南音的创新发展,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继续开启厦门市第二十二届南音比赛,以弦会友,共庆福建南音“申遗”成功10周年。共有上百支队伍、上千名选手参赛。
(二)厦门市南乐团南音入世遗10周年专场演出
厦门市南乐团于2019年9月28日至10月1日在南音阁举办南音专场,分别演出《鼓浪曲》《清曲雅乐》《乡愁》,庆祝南音入世遗10周年。
(三)举办厦门市南音沙龙
厦门市启动南音沙龙,旨在“研习传授演唱演奏,探讨创作传承技艺”,以各级南音传承人为核心,传播南音艺术,传承保护研习,并定期邀请南音传承人研讨传习。目前南音沙龙已举办五期,南音弦友和民间馆阁受益匪浅。(供稿: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