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藏戏属安多“南木特”藏戏剧种,也称“热贡藏戏”。形成于十八世纪中期,距今有250余年的历史。当时隆务寺接传西藏“阿姐拉姆”藏戏后逐渐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后从热贡隆务寺流传至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安多藏区,表演剧目为《公保多杰》、《诺桑法王》。它的发展经历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咕噜”说唱阶段;1740—1794年三世夏日仓时期僧人表演的萌芽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戏师为代表的形成和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戏师为代表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
最早分布在黄南地区的民间藏戏剧团有22家,2005年前消失到只有4家民间剧团。从2009年起,在国家级非遗名录“黄南藏戏”扶持资金的有力保障下,如今民间剧团恢复到18家,包括同仁县11家、泽库县3家、河南县1家、尖扎县3家。黄南演出剧目以八大藏戏为主,同时也包括《罗摩衍那》、《关却邦国王》、《阿德拉姆》、《赤松德赞》、《赛马称王》及《赛郎之战》等传统剧目。整个黄南藏戏的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2名、州级传承人28名。目前,全州十二余家民间团成立演出公司,部分剧团建有固定演出舞台及小型展厅,两家民间剧团被定为省级非遗传习基地,全州民间藏戏团体年平均演出达到100场以上。
2006年,黄南藏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青海省藏剧团)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南藏戏”项目保护单位。 2009年,黄南藏戏作为藏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9年起,在国家级非遗专项资金的保障下,以及在省、州两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作为项目保护单位,成立藏戏非遗中心,并开启了整整十年的黄南藏戏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其中,2012年前建立黄南藏戏电子档案库;2013年举办首届黄南藏戏汇演及黄南藏戏研讨会;2014年成立黄南藏戏传习中心、建立黄南藏戏展厅及,并从2014至今每年举办一次藏戏迎新春演出活动;2015年举办一次全州民间藏戏培训班;从2016年至2018年期间连续三次举办“雅顿”藏戏艺术节;2017年举办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类项目《安多藏戏培训班》;2017起连续三年举办中国藏戏艺术周,编写《黄南藏戏系列丛书》。
在藏戏进校园方面,自2013年起每年资助黄南地区中小学,积极开展藏戏进校园活动。特别是资助学校同仁县逸夫中学于2014年在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剧目《卓瓦桑姆》荣获小戏类最高奖优秀剧目奖;2016年尖扎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学校成功演出《端月端智》。2017年尖扎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学校和同仁县逸夫中学被青海省戏剧家协会选为藏戏进校园活动示范基地,8名学校老师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安多藏戏培训班”活动;2018年泽库县第二民中成功排演传统剧目《松赞干布》。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省藏剧团(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把藏戏事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先后创演过《诺桑王子》、《苏吉尼玛》、《意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那桑贡玛的悲歌》、《格桑花开的时候》及《松赞干部》等大型藏戏剧目,先后荣获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等国家级大奖,成为全藏区规模最大的两大专业藏戏剧团之一。
近年来,剧团多次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其中,大型藏戏《松赞干布》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大型舞台艺术传播交流推广资助剧目;大型传统藏戏《意卓拉姆》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供稿: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