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保护实践总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19-12-25 15:16:00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苏州的五月端午活动,历史悠久、全民参与、久盛不衰,内容极为丰富,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非常有特色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传承。2009年9月,苏州端午习俗作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端午节的渊源最早或可追溯至吴越图腾祭、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后随着苏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了苏州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市民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经济特征、文化发展相对应的端午民俗活动。包粽子、挂艾草、戴香包等辟邪祛毒的民间信仰以民俗节日的方式固定传承至今。端午相关的民间手工技艺如龙舟制作技艺、香袋制作技艺、老虎鞋制作技艺、粽子制作技艺等仍然在民间世代传承,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徐海林、韦文喜、苏明以及苏州百花洲龙狮队传承人蒋达夫均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龙舟竞渡等苏州端午节主要民俗活动,至今流传的区域包括苏州市姑苏区的胥江地区、葑门觅渡桥地区、吴中区胥口社区以及常熟的尚湖地区。2000年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在端午期间也开展了龙舟竞渡活动,常熟尚湖的“湖甸龙舟会”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近10年来,苏州市按照政府主导、文化主管部门主抓、社会广泛参与的指导方针,加强了对苏州端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完善了苏州端午非遗名录的体系建设,建全了四级传承人保护机制,具体成果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保护端午文化空间,拨付专项资金开展端午节活动。从2000年开始,苏州市政府和各区政府加大力度保护端午的文化空间,保护环古城河,并对胥门、阊门城墙进行修复保护,特别是在胥江边百花洲公园树立了大型伍子胥石雕人像,供市民凭吊纪念。每年苏州市、区两级政府分别拨付30到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端午节活动,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不断扩大活动的规模和影响。

二、公祭与家祭伍子胥,宣扬居安思危、不断进取的精神。苏州市政府每年组织一次公祭伍子胥仪式,成为定例。市区政府领导、文化学者、伍姓后裔、普通市民代表参加。每年端午,伍姓后裔从世界各地赶到苏州参加伍氏宗亲会家祭仪式,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胥口镇还连续举办“我们的节日——苏州胥王园端午民俗文化节”端午文化活动。

三、保护传承端午民俗文化。抢救和整理苏州端午节文化资料,汇编成册,已出版《苏州端午》书一本、光盘一张,并拍摄了宣传苏州端午的微电影《端午》。

四、围绕“我们的节日”“家在苏州”等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端午传统活动成为主要项目。推动端午节等民俗文化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分别在苏州各中小学引进吴文化乡土教材,开设课程专题讲授端午民俗文化,并开展“我们的端午节”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区组织开展了“我们的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端午主题讲座等活动。
五、以龙舟竞渡为内容的端午节日竞技成为地区和省市、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其影响早已经超出国界。近年来金鸡湖开展的端午龙舟竞技活动,参与的选手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下一步,苏州市将坚持端午节传承性特征,从保护工作基础出发,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通过全方位抢救整理记录相关资料,优化节日文化的生态环境,创设改善民间技艺传承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区域内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激发苏州端午民众参与保护传承的积极性,以使苏州端午在有效保护保存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较为合理完整的民俗文化生态传承体系。其中,抢救保存、传承、传播是工作重点和基础,推动苏州端午民俗活动的活态传承,尤其是青少年民间技艺传承人的培养,是苏州端午保护工作的核心。通过有效实施这些活动,确保苏州端午能够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得以传承延续。同时,将进一步依托端午文化保护基地,以苏州端午民俗文化节为载体,充分挖掘苏州端午节的独有习俗,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特别是加强生产性保护,加快端午文创产品的进一步研发,深化文旅融合,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完整的端午生活链。  (供稿: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翟风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