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保护实践总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19-12-26 14:29:00

端午本是源自先秦夏至节驱除瘟疫、辟邪祛毒的传统时令节日。后世逐渐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演变成端午的主要内容。今天的屈原故里端午节,既保留了祈福禳灾、辟邪驱毒等端午节俗本意,又通过世代相沿的传统仪式和习俗活动,体现出家乡人民对屈原的热爱和对其爱国精神品格的颂扬,形成了三过端午、祭祀屈原、龙舟披红、游江招魂、粽子寄情、骚坛诗会、亲邻自乐等习俗内容,具有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

2009年,端午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入选的传统节日。10年来,宜昌市群众艺术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秭归县文化馆(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项目保护单位,市县联动、齐心协力开展端午节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成效,具体举措有:

一、立足传统节日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每年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2010年,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作为主办单位在秭归县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其后形成了“端午年年办、两年一大办”的端午文化节格局[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节庆办从2012年起,把秭归作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永久举办地]。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以“我在屈乡过端午”为主线,开展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主要活动有:公祭屈原仪式、龙舟竞赛(含披红、祭江、游江招魂等仪式)、骚坛诗会、龙狮巡游(含彩莲船、蚌壳精、九子鞭、灵牛耕田等游艺节目)、非遗节目展演、传统戏剧(建东花鼓戏、秭归皮影戏)表演、端午习俗体验(包粽子、扎香包、涂抹雄黄酒、艾水洗浴等)、端午习俗图文展览等。

在大宜昌范围内开展端午节习俗传承活动。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分布区域辐射长江沿岸的宜昌西陵、伍家、点军、猇亭、夷陵、兴山、宜都、枝江等多地,在宜昌市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各地非遗保护中心每年端午节均开展了宣传展示活动,端午习俗体验、非遗展演、展览、讲座等活动精彩纷呈。如宜昌城区市民已形成每年端午节这天到市群众艺术馆走走的习惯:在门前广场看看展览和非遗节目表演,免费领取艾蒿和非遗宣传折页;进入大厅包包粽子、尝尝咸蛋、品品香茶,还看看龙舟模型、版画、剪纸、棕编等小展品;走进大教室装填艾叶香包,扫码玩一玩端午知识线上答题,兑一下奖项;上电梯到十楼或者听端午知识讲座、或者看一场皮影戏表演,还能免费领取艾叶香包……10年来,经过非遗工作者的努力,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宣传已深入人心。

二、加大田野调查力度,开展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数字化保护

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立足非遗保护工作一线,多次组织专班进行田野调查和抢救性记录。着重对端午习俗的历史渊源、分布情况、生存环境、生存现状等进行记录、建档和录入数据库,以图文声像资料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屈乡端午民俗活动的原始形态。特别是在每年农历五月期间,市、县两级的田野调查专班均满负荷运转,对万古寺村屈氏后裔祭祀屈原仪式、龙舟协会龙舟打造技艺和传统竞渡活动组织、屈原镇骚坛诗社活动、秭归县民间诗社组织程序及活动等情况进行记录。目前,已录入市、县非遗数据库的端午习俗资源数据近14T。

2014年至2017年,宜昌市非遗中心开展了国家非遗数字化试点——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资源数据采集、著录工作,上传资源数据607条,相关资源数量及质量获国家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肯定,2017年7月在重庆举办的“全国非遗数字化采集专题培训班”上,宜昌非遗中心代表湖北省在全国培训班做试点项目经验交流报告,国家中心网站新闻动态、中国文化报、中国文化传媒网等多家媒体予以了报道。

三、发挥各类媒介作用,开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全方位宣传模式

联合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每年市、县两级宣传部门都组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宣传专班,制订详细宣传方案和新闻切入点指南,与各方媒体联动,进行电视、纸媒、网络等全方位宣传,取得了“让世界了解端午文化,让世人记住屈原故里”效果。每届端午文化节活动期间,均有60余家媒体派驻的300余名记者在秭归采访、报道。目前累计媒体报道数据为:中央电视台多频道直播18次,播发新闻及专题90次;《人民日报》发稿30篇,《新华社》发稿65篇,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发稿1000余条。10年来,央视1台、4台、7台及新闻频道等多次对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活动进行直播报道,《新闻直播间》《文化十分》等栏目及特别节目《传奇中国节-端午》《文化端午·端午“祭”》等向全国观众介绍了屈原故里的游江招魂、祭祀屈原、骚坛诗会、屈乡粽子文化等端午景象。每年端午节,屈原故里——秭归已成为境内外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运用展览、讲座、书籍等传统形式宣传。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多次制作端午节宣传展板进行宣传:2010年秭归制作屏风式展板72块宣传三省四地端午节;2014年宜昌、秭归联合制作固定宣传栏式展板48 块,宣传全国各地端午习俗;2016年宜昌制作移动式展板32块,宣传全国各地端午习俗。邀请全国民俗类专家、学者来宜昌参加研讨、座谈会,2014年召开“端午习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2018年召开“端午节庆仪式保护与实践座谈会”,两次会议研究成果均已结集出版。另有《屈原传说》《中国端午节》《骚坛》《秭归风物传说》《三峡秭归风俗》《屈原后裔探考》《屈学问题综论》等10余部专著先后出版,宣传、推介了屈原、屈原故里和秭归端午习俗。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还印制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宣传折页、宣传单、海报对外发放,印刷品也成为社区民众了解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一种有效方式。

运用网络数字平台宣传。宜昌市非遗保护中心目前探索出网站、展厅触摸屏、手机APP三种数字平台宣传模式:网友点击宜昌市群众艺术馆网站即可在非遗保护条目浏览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相关资料,在约定时段可收看非遗讲座现场直播;访客参观宜昌市非遗展厅(市群艺馆五楼)点击非遗触摸屏,即可查看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历史渊源、特征、习俗内容及仪式、活动;民众在群艺馆相关活动现场扫码进入宜昌文化e家端午习俗答题链接,在有奖问答的设置中知晓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相关知识。这些线上浏览和体验的背后,凝聚了单位网络团队的心血和汗水。

秭归建成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馆对外开放。展馆总建筑面积1680㎡,分数字多媒体、图片文字、生产性项目三个展区,陈列各类非遗项目实物600余件。该馆数字多媒体展区通过幻影成像、4DVR、数字浏览、音画模拟场景体验等手段,将VR赛龙舟、喊船工号子拉纤、表演类项目感应欣赏、屈原传说故事欣赏等16项体验方式呈现给观众。自2017年9月至今,累计接待游客243820人次。

2015年秭归打造民俗歌舞剧《大端午》,2019年7月纳入屈原故里景区固定演艺项目,4年来宣传推介演出达300余场。

四、未来发展与展望

促进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进一步传承。政府引导、鼓励民间社团组织自发开展端午节传统文化活动,在大宜昌范围形成传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自觉。

加大端午习俗与旅游之间的融合力度。深入开展“我在屈乡过端午”的吃、住、行、玩和手伴礼等相关产业研发,形成端午习俗产业链条,实现端午习俗研究、传承、宣传、弘扬、振兴与屈乡旅游产业双赢。(供稿:宜昌市群众艺术馆、秭归县文化馆)

编辑:翟风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