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格萨(斯)尔保护实践总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19-12-26 16:20:00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称《格萨尔王传》,是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部篇幅宏大的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格萨尔》史诗在流传、演变和本民族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知识汇总、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精神寄托、文艺娱乐等作用。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保留了不同时代、民族、地区、民俗的烙印,融合了许多民族的人文思想和艺术精华。格萨(斯)尔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十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果

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史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内蒙赤峰博物馆时,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亲切交谈。10年来,格萨(斯)尔保护传承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积极成果。

一是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出版《格萨尔》文本。十年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安排项目保护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落实文本整理、研究及出版工作。截至目前,发表多种类型的论文42篇,出版著作8部,为格萨尔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学术参考。含多民族、多语种的三卷30册约2500万字的《格萨尔文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内涵,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品。

二是开展大规模调研和田野工作,记录、转写、整理、摄录格萨尔活态传承材料。10年来,完成音频类整理记录共16项:时长338小时,约合405.6万字,用国际音标严格、忠实记录《格萨尔》说唱原文的部本。完成视频类成果共20项:包含专题片、艺人生活场景记录、艺人说唱程序记录、教学视频、新闻专访及会展演出等。

三是丰富多彩的展示展演,彰显了史诗的恒久魅力。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力指导下,项目保护单位西北民大筹建展厅,无偿对学校师生、公众开放,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2019年5月至6月,格萨尔项目参加在甘肃敦煌市举办的2019丝路记忆·西北五省区非遗展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和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的“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活动,通过文本、实物、数字化资料的展示,彰显了《格萨尔》史诗的文化包容与文化自信以及在构建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019年11月10日至30日在西北民族大学两校区举办“第24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格萨尔文化系列展”活动。“格萨尔文化展厅”自2019年10月22日至11月25日向全校师生员工及社会公众开放。2019年11月22日,《格萨尔》科研团队在榆中校区举办了大型户外展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以展示“格萨尔”文化为契机,促进了各民族团结。

四是大力推动人才培养及教育传承实践工作。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力指导下,西北民大格萨尔研究中心的全体科研人员,不断拓宽视野,培养出来自多个民族的研究生40余人。2019年9月,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格萨尔研究中心被列入“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接待青少年观众1万余人次。运用官方媒体、网站、公众号等形式和途径,建设公众了解和研究《格萨尔》的窗口和平台。制作展板200个,发放宣传彩页1万余份,通过西北民族大学网站www.xbmu.edu.cn 和土族格萨尔网站www.tuzugasar.com及微信公众平台“格萨尔数字平台”等对本项目进行宣传和利用。

五是响应国家重大政策,强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基地建设。 2018年11月《格萨尔文库》(3卷30册)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9年3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由国家民委主办的出版发布及捐赠仪式。2019年11月3日,“全国《格萨(斯)尔》研究甘肃基地”揭牌仪式暨“甘肃地区《格萨(斯)尔》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兰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传承人围绕甘肃格萨(斯)尔的保护与传承,找差距、讲问题、谈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和散居的地域,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政策,全面开展民族文化遗存与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对文化资源和价值进行评估,摸清家底,做好登记建档工作。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建立“艺人之家”,与青海省桑日麻乡合作共建《格萨尔》研究科研创新基地,搭设了非遗的传习平台,促进了当地文化交流。

除了上述成果之外,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项目保护单位挖掘和整理出12类124项珍贵成果,其中不乏具备极高价值的历史文物,还有具备多种独特艺术形式实物,所表现的格萨尔文化内涵也是别具一格,如格萨尔堆绣唐卡、绘画唐卡、壁画、木雕面具、塑像、服饰、战鼓、战锣、宝剑、头盔、法器、饰品、艺人遗物、手稿及各类版本图书等,共计1000余件。

二、近十年格萨(斯)尔具体保护措施

针对土族格萨尔的研究现状和濒危情况,在以往的发掘与拯救过程中,我们采用以下的一些途径及措施。

一是建立土族格萨尔专业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全面搜集、整理、抢救散落在民间的《格萨尔》,整理出版说唱文本。组织专业力量长期开展抢救性搜集整理工作,根据艺人的身体情况,安排专业人员、研究生等赴艺人家乡,在照顾艺人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进行录音,力争保留和传播最原始的声像资料。

三是在现代学校教育当中,积极壮大科研队伍。让传统文化进入大学、中学课堂。

四是资助扶持说唱艺人向后代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三、《格萨(斯)尔》项目保护实践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发展规划

10年来,甘肃省《格萨(斯)尔》在项目保护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艺人的相继谢世、失去了珍贵的资源;专项保护的资金主要用于资源保护和文本抢救,拘囿在民族地区的小范围之内,使得用于建设、宣传和利用的环节略显滞后等问题,下一步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好后续工作:

一是《格萨尔》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要保持特性,既要在文化积淀和继承的基础上努力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又要不断吸收和纳入新的文化因素,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文化的变异加以引导,将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一同加以保护。特定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留存,不能脱离民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采取就地保护、分散保护和集中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对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和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民族工艺技艺,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传承人并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民间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带徒授艺,使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塑造一个地区的良好形象,以文化为使者,突出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文化形象无疑是最好的宣传方式。

二是文化保护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抢救、保护具有重大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濒危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宗教艺术、民俗、节庆等民族民间文化为重点,对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区域实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建立分项分级保护制度。设立一些适宜的专门文化保护区、文化保护点和文化保护带,达到持续性保护的目的。对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民间民俗文化形态多样的村落或地区,可通过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活态文化的方式予以保留和保护。(供稿: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李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