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刻纸作为常州地区的重点非遗项目,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经过历代的传承发展,这张文化名片不仅代表着江苏,更是国家民间艺术的代表。10年来,金坛刻纸一直在努力前行,向全民推广这项民族艺术,助力传统手工艺的振兴。以下将从人才培养、数字保护、作品创作、产品开发、对外宣传、基础教育等六个方面介绍金坛刻纸项目近10年的保护实践成果。
一、优秀人才的培养是金坛刻纸传承的重中之重
自2009年以来,在金坛刻纸研究所和杨兆群工作室的共同培养下,已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4人,区级传承人2名,此外,还有数名专业的刻纸工作者。通过在城乡老年大学开设剪刻纸班,以及面向社会的刻纸技法培训,培养了百姓的兴趣,协助7名残疾人转业,其中沈璐还作为常州代表参加了江苏省第六届残疾人就业创业成果展。
二、数字保护的落实是金坛刻纸历史的沉淀聚合
金坛刻研所将过去经典作品进行扫描、修复、存档,已达百余件。2010年,国家级传承人杨兆群开启了寻访100位中国民间剪纸老艺人行动计划,至今已走访了53位,收藏了45000余件作品,为国家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结合寻访取得的成果,杨兆群策划出版了《当代剪纸家》,集结了千幅全国各地民间剪纸作品和数十万字的理论,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2009年,陈竟组织人员编写了《国际剪纸展精品集》等三本书刊,为中国剪纸的研究提供了分量十足的筹码。
三、作品题材的创新是金坛刻纸升华的必经之路
金坛刻纸从过去民间风俗题材逐渐贴近了日常生活,杨兆群以刻纸纹样创作的《长湖荡歌》剪纸动画,不仅在当地广为传颂,还获得了中华文化促进会颁发的“中华剪纸艺术创作成就奖”。2017年,传承人孙荣才历时1年创作了作品《传承》,长达11米,成为了金坛非遗馆的镇馆之宝。2018年,金坛文化馆以金坛刻纸为元素创作了歌曲《纸花谣》,荣获省“五星工程奖”。2019年,杨兆群组织策划的百米剪纸长卷《大运河》,集聚十位剪纸艺术家的参与,被剪纸界称为“史诗级的巨作”。此外,在各大剪纸比赛中,金坛刻纸大放异彩,获得了数十项荣誉。
四、文化品牌的建立是金坛刻纸发展的长远之策
金坛刻纸不仅在过去经典的产品样式上进行了更新换代,而且与不同工艺进行了结合,开发出了木雕系列、相框系列、陶瓷系列等产品,“LED灯装裱镜框设计”成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了 2017年常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实物类金奖。就文创衍生而言,金坛刻纸尝试了真丝围巾、服装、挂件等产品,极大丰富了金坛刻纸这个文化品牌的产品体系。
五、对外宣传的推进是金坛刻纸推广的必要环节
2009年,金坛主办了第五届国际剪纸艺术展,吸引了国内外艺术家面对面了解金坛刻纸。2011年至2018年,金坛刻纸筹办、参与的市级展览达20余次,出境参与交流活动3次,杨兆群多次作为嘉宾在会中阐述剪纸的发展思路。《双富贵》等多幅作品纳入网络公益广告,扩大了影响范围。5A级景区东方盐湖城纸花阵的建设是金坛刻纸文旅结合的代表,也为外宾游客提供了适宜的交流窗口。
六、基础教育的履行是金坛刻纸发展的希望之火
2004年,金坛刻纸与白塔小学合作,相继完成了教材编写以及课程体系与展馆的建设;2015年—2018年,金坛刻纸接连在常州永红街道中心幼儿园、段玉裁实验小学、金沙高级中学等8所学校开设了社团课程。除此以外,常州博物馆等数十家景区都有体验活动的开展,满足了中小学生的文化需求。2016年—2019年,南大、常工院、河海等多所学校学生前来金坛刻研所采访交流,选定了金坛刻纸作为了研究方向,2019年,金坛刻纸知一实践团队在全国大学生“三创赛”中荣获特等奖,这些都加深了刻纸文化的渗透与传播。
对于金坛刻纸的未来,保护与传承依旧是主线,数字化保护任重而道远,创新发展乃长久之计。
一、为金坛刻纸的历史保驾护航
随着老一辈刻纸艺术家的老去,对留传的技法和创作的手法进行记录是刻不容缓的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刻纸得以完整地延续。金坛刻研所将深入研究金坛刻纸的工艺流程,剖析历史优秀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归档并出版成册。金坛刻纸展示馆的建设已经在落实之中,经典作品的展现与传习讲堂的设立,为金坛打造了文化交流的新窗口。
二、为金坛刻纸的延续添砖加瓦
组织骨干艺人继续创作优秀金坛刻纸精品,重点围绕国家社会热点,形成人文精神传播的艺术载体。人才培养是传承非遗的血脉,而当下的培养已不是单一刻制技能的授予,而是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学习,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消费心理,抓住市场需求。金坛刻纸也将借鉴苏工艺非遗研培模式,提升拓展刻纸的多面价值,建立完整的人才梯队。品牌的建立将是金坛刻纸未来在产品方面的大方向,将材料、工艺、消费需求、文化约定和流行趣味进行划分,并系统分析,再针对性地组合设计,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促使刻纸介入手工艺的新主流。
远方的路还很长,金坛刻纸必将永不言弃,砥砺前行。(供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