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举措
(一)设立徐州剪纸保护机构。为更好地保护徐州剪纸和代表性传承人,徐州市建立了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以徐州文化馆为主要保护指导单位,其他各个县(市)区文化馆为传习所的全覆盖保护网络。
(二)开展传习教学活动。在各地区文化馆、文化站公益课堂增加徐州剪纸课程,聘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主要传承人进行剪纸技艺培训活动。
(三)与当地高校联合开展剪纸的保护传承工作。结合当地高校资源,一是深入开展徐州剪纸的调查、研究工作;二是聘请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客座讲师为高校学子传授剪纸艺术。
(四)每年举办全市剪纸大赛。剪纸大赛的参赛者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孩童,为徐州剪纸构建了技艺交流、鼓励新人、展示成果的平台。
(五)每年印刷含有十二生肖和“福”字造型的剪纸春联,面向全市百姓免费发放,让百姓在吉祥如意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编撰出版《徐州剪纸优秀作品集》画册,宣传徐州剪纸、扩大影响。
(七)在徐州剪纸的主要分布县(市)、区结合当地教育部门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的地区剪纸教学依然成为当地特色社团。
二、保护成果
(一)通过 “徐州剪纸”生产性项目重点进行引导,帮助其走向市场,逐步使其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已经研发创新剪纸更新颖的表现形式,开发了大量剪纸摆件、剪纸卷轴画、剪纸壁画等礼品工艺品,更多剪纸实用性产品正在研发中。参与了多次博览会,面对面传递剪纸文化,并参与多次比赛,荣获大小多个奖项。
(二)与徐州工程学院签订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协议》,通过强强联手,充分发挥了文化职能部门和高校文献中心各自的优势。由于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措施得力,徐州市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有序。为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渠道,加快徐州非遗数字化建设和研究步伐。
(三)全市每年一度剪纸大赛的举办,既检验了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催生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同时又增进了传承人群的交流。通过剪纸大赛发掘了新人、激发了剪纸艺人的创造力。
(四)剪纸作品衍生品的开发,使剪纸艺术融入了现代生活,满足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五)编辑出版《徐州剪纸优秀作品集》画册,收集了一大批精品剪纸作品,宣传、展示了徐州剪纸文化和艺术价值,为以后研究徐州剪纸艺术提供了文献资料,展示了近年来保护成果和徐州剪纸的艺术魅力。
(六)开设的剪纸培训班和“徐州剪纸”进校园的活动,壮大了传承人群,教授了剪纸技巧。截止目前,培训学员近万人次,为徐州剪纸传承有序提供了人才保障。剪纸传承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非遗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以顺利实施。
(七)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日益精湛,参加各级比赛多次获奖,有的已经成立自己的剪纸工作室,把剪纸作为了自己毕生追求的艺术。
三、计划和展望
(一)陆续整理、编撰徐州剪纸相关文献资料、代表作品,开展徐州剪纸记录工作,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二)剪纸培训班按照课程有序进行,通过每年的全市剪纸大赛检验培训成果。
(三)保护与教育相结合。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接力,学校教育是文化接力最为有效的形式。未来将继续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堂,把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课程教学,让孩子在活动中理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培养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非遗保护工作者。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如老文艺工作者、教师、大学生等加入到保护的队伍中,渗透到每个街道、每个社区,形成层层保护的网络。
(五)不断加强创新意识,鼓励剪纸传承人在原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作品创新,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创作出别具特色的文创作品,打造缤纷文旅新格局。(供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